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Morrisss
vip
幣齡 1.5 年
最高等級 0
用戶暫無簡介
騙10歲的女孩用糖,騙20歲的女孩用花,騙30歲的女人用錢,騙40歲的女人用錢用花還得用心,騙60~70歲的女人,用免費雞蛋、大米、花生油。說到底,騙術在變,欲望不變,年輕人被浪漫騙,中年人被情緒騙,老年人被小便宜騙。在職場也是一樣,新人被畫餅騙,老員工被情懷騙,管理層被權力騙,人性最大的漏洞,就是永遠以爲自己在掌控,其實只是換了形式,被世界哄着走。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如果你嘗過自由的味道,它可能會讓你永久失業。可與此同時,一份“穩定”的工作,也可能成爲你一生無法逃脫的牢籠。現代社會被工作、消費、負債這三樣東西緊緊捆綁。這三者構成了一個看似正常、實則殘酷的循環。一旦跳出這個循環,真正體會到自由的滋味,就會發現自己擁有了大量時間,可以去做真正喜歡的事情。那一刻起,也許再也不想回到“工作”的狀態中去了。所謂“鐵飯碗”,工作穩定、生活舒適——看似安全,但不用五年,這份穩定就能悄悄地把人困死。爲什麼?因爲在不斷工作的過程中,人沒有出口。於是開始被迫消費、被迫麻痹自己。買衣服、買車、買房——不是爲了自由,而是爲了獲得一種“我也成功了”的幻覺。其實呢?這只是權力體系下的產物。
要記住:這個世界的規則,是由極少數擁有巨大權力的人制定的。所謂的法律、政策、制度,本質上都是爲了維護他們的權力結構。他們不允許別人觸碰他們的利益範圍,全球皆是如此。人工智能的出現,看似在解放勞動力,但那些掌握權力的人,不會允許它真正取代人類的工作。爲什麼?因爲機器不會消費、不會有欲望、不會被操控。如果所有普通人都被取代,沒有收入,就不會消費,也不會貸款、不會買房買車——整個社會的循環就會停滯。所以機器只能“輔助”,而不能完全取代。人賺得多沒關係,總會有辦法讓人花得更多、負債更多,這就是權力的循環,讓人永遠被束縛其中。
自由的狀態,是一種心態的選擇。即便焦慮、即便被現實牽絆,只要能保持內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們小時候看《西遊記》,只是當成動畫片看。後來漸漸才明白,那些我們以爲的妖怪,其實往往是佛祖的化身。所謂“佛魔一體”,正是宇宙對立統一的規律。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九九八十一難,其實就是人生的一個個關卡。悟空,就是“悟到空性”。當你明白世間萬物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一切皆空,你就不會再被痛苦困住。痛苦依然在,但你不再執着。人生像一場“空”設計的遊戲。靈魂進入不同的身體,體驗不同的角色。你的任務,就是在體驗中覺醒,回到“空”的本性。當你懂得順勢而爲,不再被假象迷惑,你的能量會改變一切。世界是空的,也是圓滿的。你既是“無”,也是“一切”。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在職場上,權力的本質不是職位或頭銜,而是“被需要的程度”。真正的權力不在於你能命令誰,而在於有多少人離不開你。五種“隱形權力”形式:信息權:掌握別人不知道、但他們又急需的信息,就擁有影響決策的能力。信息越稀缺、越關鍵,你的權力就越大。人情權:當別人遇到麻煩,而你能通過關係或信任幫他解決問題,你就擁有了一種非正式的“軟權力”。但這種權力需要謹慎使用,因爲每次幫人都在消耗自己的信用。技術權:擁有他人無法替代的專業能力,是最穩固的權力來源。只要你的能力足夠稀缺且重要,職位高低反而不重要,因爲組織離不開你。資源權:能調動別人調不到的人脈、資金或渠道,這種掌控資源的能力就是權力。資源的價值不在數量,而在能否快速連接和使用。信任權:當領導或團隊對你有高度信任,願意把關鍵事務交給你時,你就擁有了最高級的權力。這來自長期積累的可靠性與忠誠度。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爲什麼別人一眼就知道你是個老實人呢?別人一眼就看穿你,不是因爲你穿的樸素,也不是因爲你不愛說話,這些呢都是表象。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你進入一個社交場合的頭30秒,你身上散發出來的所有非語言信號,都在大聲的告訴別人一件事兒。我這個人攻擊性很低,惹了我也沒事。人呢是一種很直接的動物,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大腦裏有一套非常古老也非常高效的掃描系統。見到一個陌生人,這套系統就會自動啓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出對方的威脅等級和利用價值。這和道德無關,這是刻在基因裏的生存本能。而你之所以被一眼看穿,就是因爲你身上的三個信號全部亮起了紅燈。
第一個信號,就是你的眼神,老實人的眼神是飄忽的,是遊離的。你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你的目光會下意識的躲閃,要麼看地要麼看天。這種行爲在動物的世界裏邊是典型的示弱和沉浮。他在告訴對方,我害怕你我不想與你發生任何衝突。一個不敢與對方對視的人,潛臺詞就是我的底氣不足。
第二個信號,你的聲音你的聲音是你的第二張臉。老實人的聲音呢通常是虛弱的、含混的、缺乏穿透力的。你說話的時候習慣用氣,聲音量很小,好像生怕打擾到別人一樣。你表達觀點的時候,鋸尾呢常常會上揚,變成一個不確定的疑問句。你明明是想說我覺得這個方案有問題,但是出口了卻變成這個方案是不是有點問題啊?這種虛弱的聲音傳遞的是一種極度的不自信,他告訴別人我的想法不重要,你們可以隨時忽略或者打斷我。
第三個信號,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如果你堅持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最終一切都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這種好並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會愛你,而是會有一小羣人愛你,但愛得深沉且有力量,這種力量會讓你變得勇敢,讓你覺得生活更有奔頭,直到有一天,你不再屑於向任何人證明什麼。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關鍵就在於,你不能極度期望你能打一場翻身仗,然後光鮮亮麗的出現在你幻想的觀衆面前。這種其實井不存在的觀衆會激勵你暫時的衝刺,可長久以來人會由於繃不住這根弦而徹底崩潰。記得外面的世界沒有他人,只有自己,你也完全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一個人在坑你之前,對你的態度會突然升溫,會非常頻繁的出現在你眼前除了噓寒問暖,還會滿臉堆笑的誇你,也不會反駁你的話,同時他會把那些蠅頭小利故意讓你佔便宜,你要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人出反常必有刀,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無緣無故的好,面對突然無緣無故的好,一定要有警惕之心,這可能是坑你的前兆。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讓任何人喜歡你、信任你最有效的方法,掌握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總是能讓別人對他產生好感,甚至願意主動幫他,而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卻總是被忽視、被冷落。差距在哪裏?答案就藏在一個心理學原理裏,羅森塔效應。什麼是羅森塔效應?簡單說就是你對一個人的期待和評價會真實的影響他的表現。你相信他行,他就真的會變得更行。你覺得他不行,他也會慢慢變得不行。這不是玄學,這是被無數實驗驗證過的心理機制。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做了個實驗,他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孩子智力超羣,潛力無限。八個月後,這些被看好的孩子成績真的突飛猛進。但真相是,這些孩子一開始就是隨機選的,和其他人沒有任何區別,唯一的變量是老師的期待。爲什麼會這樣?因爲當你真心相信一個人有潛力時,你的眼神、語氣、態度都會傳遞出信任和肯定,這種信任會激發對方的自我價值感,讓他產生我被看中了,我不能讓他失望的心理動力,於是他會更努力,更專注,更願意證明自己,最終他真的變成了你期待的樣子。反過來也一樣,你覺得一個人靠不住,你的每一個眼神都在說我不信你,他感受到了就會想,反正你也不相信我,那我何必拼命呢?久而久之,他真的變成了你眼中那個不靠譜的人。
但大多數人用錯了這個原理,他們以爲羅森塔爾效應就是誇人、捧人、說好話,於是見人就誇,逢人就說你真棒,你真厲害。結果呢,對方根本不買帳,反而覺得你虛僞、做作、有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如果做什麼都覺得尷尬,那你將錯過很多美好的瞬間,別因爲害怕出醜,而錯過屬於你的人生。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你身上所有的弱,不管是能力弱、性格弱、能量弱,它其實都來自於你某方面的模糊。比如說,你需求模糊,你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你總是焦慮。你的邊界模糊,你不知道怎麼去捍衛自己的權益,所以總是覺得很卑微。所有的痛苦啊都來源於模糊兩個字。如果你想要變得自由且強大,那你就一定要做一個清晰的人。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哈,給大家三個建議:第一個,就是需求清晰。如果你時常覺得自己好廢啊,什麼事都做不好,這不是因爲你真的能力差,而是你在過往的成長經歷裏面,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專注去做一件事情。今天看到別人創業你就一頭扎了進去,明天看人家考證書你就去考。你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的精力自然的就被分散掉了。爲什麼我們總是人雲亦雲,看不到自己真實的需求啊,其實它是來自於一種全能自戀幻想,就是我們總是會把自己想的無比的強大。比如我可以賺很多的錢,我可以走上人生巔峯。當你幻想多了,我們就會忽略掉現實。要麼就是既要又要,最後呢就什麼都抓不住。要麼呢就是眼高手低,覺得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值得自己去做的,從而對未來感到非常的迷茫。所以想要明確自己的需求,你就需要去打破所有的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專注做一件事情。當你越專注,你的成功概率就越高。第二個,是感受清晰,也就是我明明就很生氣,我還要保持情緒穩定,我明明很難過我還要強顏歡笑。有太多的人其實他沒有去識別自己感受的能力的。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的話,這是源於自我的客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本來這個世界就是來享受的,本來就是來尋求歡樂的。人來這世上,不是爲了痛苦、不是爲了折磨自己的,那就本末倒置了。人享樂有什麼問題?誰不想開心,幹嘛要刻意去追求痛苦呢?我們每天工作、掙錢,這些都只是爲了更好地生活。無論你是打工的、做老板的,還是像做自媒體的,都是一樣的——拿一部分時間去換錢,剩下的時間就該用來享受、陪家人、讓自己開心。這才是生活的正常狀態。有些人一聽“享樂”就覺得是壞事,好像只要快樂一點就不對似的。其實不是。享樂不是墮落,也不是不努力。人得先努力,才有資格去享樂。而享樂,本身就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對自己的一種獎賞。別動不動去代表別人,也別總覺得別人該和你想的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方式。有人喜歡拼命奮鬥,有人更注重生活質量,只要他覺得快樂,那就沒錯。我們活着,不就是爲了讓自己舒坦一點、開心一點嗎?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中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未成熟(巨嬰)現象:一、巨嬰的本質。所謂巨嬰,是指那些身體已經長大、卻仍然以嬰兒的心理方式應對世界的人。他們渴望被喂養、被照顧,卻害怕獨立、害怕承擔責任。看似成人,實則內心停留在嬰兒期。巨嬰並非個別人,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狀態——依附、逃避、控制、怨懟。這是個人成長過程中情感斷裂與教育方式的結果。
二、控制與依附的惡性循環。父母用愛爲名進行控制,孩子用順從換取安全。於是控制與依附成爲循環,父母無法放手,孩子無法成長,彼此都困在關係的牢籠裏。中國式家庭教育常以爲你好爲名壓制個體成長,這種情感綁架制造了無數心理上不能獨立的成人。
三、權威文化與社會巨嬰化。在一個崇拜權威、懼怕自由的文化裏,個體容易停留在嬰兒狀態。巨嬰需要一個父母般的國家,既依賴又抱怨,既渴望自由又害怕承擔。這種心理結構不僅存在於家庭中,也擴散到社會系統。人們渴望強權來管理秩序,但又對權力懷有怨恨與恐懼。
四、成長的出路。真正的成長,是從嬰兒狀態中走出,學會自我安撫,學會承擔,學會用成人的心智面對世界。成長意味着孤獨,也意味着自由。心理斷乳是成長的關鍵,放下依附、直面恐懼,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獨立個體。
五、社會療愈的希望。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社會才會從巨嬰國走向成人國。療愈從個人開始,也將改變文化的走向。所以,個體覺醒,用自我覺察、心理成長打破情感繼承的鏈條。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爲什麼中國男人不願意結婚?爲什麼經常被成爲是牛馬?爲什麼人生活壓力這麼大?因爲在中國人均供養率是只有1.1,也就是說一個人賺錢,只能養活1.1個人。美國人均供養率在4.8,也就是一個人工作可以養活一家人。在歐洲國家,英德法等人均供養率在6.8。日本和韓國略低,也在人均供養率在3.8。所以,你明白了嗎?一個人工作,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一旦成家,男性往往成爲“主要供養者”,壓力極大,容易陷入焦慮與疲憊。許多人意識到,即便辛苦工作一輩子,也難以積累足夠財富去改變家庭命運。他們爲什麼要把線壓倒1.1,因爲這樣搶奪你的資源更多,壓榨的油水更多。普通人處於“剛夠活”的狀態,沒有多餘資源反抗或脫離系統。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誰讓你着急,誰就是壞人。記住,那個千方百計催你逼你讓你着急上火的人,他安的就不是好心,他就是想看你正腳大亂出洋相。着急就是最重的負能量,你一急,智慧就沒有了,章法就亂了。所以,別人越急,你就越是要慢。用你的節奏打亂他的控制,他急任他急,事緩則圓,慢才是真正的快。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認知高、教養好的人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什麼事情都懂得界限啊,都懂得適可而止。底層人的動物性太強了,底層人的思維是利己原則,你的尊重和忍讓可能會被視爲軟弱,反而可能遭受攻擊和欺負。如果你是一個善良而且有修養的人,但是呢,又無法擺脫底層,那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遠離人羣,獨處。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性格。細膩的性格就會敏感記仇,大大咧咧的性格就容易冒犯到別人,情緒穩定的就容易忽略別人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擺在臉上的人就會陰晴不定忽冷忽熱。一個對你完全沒有用的缺點,是留不住你身上的。而這種特質會在某種時刻爲你帶來好處,否則早被丟棄了。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怎麼不動聲色的疏遠一個人?第一,就是盡量只說事實,少說情緒。比如別人問你在幹嘛呢?你就回我在工作,而不是回我在加班,煩死了。因爲你一旦表達了情緒,那麼別人就會感覺你有繼續聊天的欲望,也有更好的話題,比如和你一起吐槽加班。第二,就是少聽情緒,比如他想和你表達情緒的時候,我今天加班好累呀,你就可以說我在外面晚點說,這種不傾聽別人情緒的行爲也是非常掉份的。第三,就是多用客氣的語氣,比如謝謝,辛苦了,是的等等,千萬不要因爲怕尷尬,再加一些表情包之類的。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成長最快的方式不是單純學習,而是研究賺錢。很多人以爲通過學歷和證書就能離財務自由更近,但現實是,寒窗苦讀二十年,可能還不如別人抓住風口一年。學習固然重要,但關鍵是學能變現的東西,否則你只是用勤奮麻痹自己,人生很可能一直在打工的循環裏,成爲高適用性的“螺絲釘”。學習和賺錢是兩件事。讀書本身不能直接產生財富,真正的成長藏在賺錢的實戰中。提高賺錢能力最快的方式是大膽試錯。許多人學了理論卻不敢實踐,結果越學越怕,越怕越窮。相反,敢下場實踐的人才能把認知變成財富。書是地圖,坑是路標,敢行動的人才能真正成長。賺錢逼着你成長:它讓你面對問題、摩擦挫折、不斷爬起來解決問題,也讓你看清社會的真相。拼盡全力不一定能賺錢,學歷不保證收入,關鍵是選對賽道、行動迅速、執行力強。賺錢的核心是邊學邊做,快速迭代,而不是把學習當借口掩飾不敢行動。財富不是等來的,而是在試錯、復盤、再試錯的循環中生成的。真正讓你站得更高的,不是書本,而是你賺過的錢、踩過的坑、解決過的困難。自信,源於在克服逆境的過程中愛上自己。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在一個只有壞人才得好處、只有耍手段才能爬上頂峯的環境裏,循規蹈矩的人往往被踐踏,被推入谷底。面對這樣的現實,最基本的道德不是勸人向善,而是讓人看清局勢。真正有良知的人,首先要保護自己,其次才是保護別人;而所謂的“保護別人”,並不是讓他們去做勇敢的傻子,而是提醒他們不要被虛假的正義感害了自己。你可以選擇勇敢,那是你的權利;但當別人想去冒險時,你要勸他三思,因爲在這樣的世界裏,勇敢常常意味着被犧牲。真正的善良,不是鼓動別人去受傷,而是讓他們活得清醒。如果你只是因爲自己勇敢,就覺得自己道德高尚,那其實是一種自以爲是。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熱門 Gate Fun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