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炎黄子孙:商学院高材生的Meme币投资法则

顶尖商学院的课程,没能教会“炎黄子孙”如何在一年内将资产翻上数百倍。 这些本事,是他从被主流视为骗局和赌场的 Meme 币市场里,自己悟出来的。 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将混沌的叙事、社群情绪和链上数据,解构并重组成一套高胜率的个人系统。并在市场最狂热的顶点,凭借“卖在人声鼎沸时”的纪律冷静离场 。 本期《SignalPlus 对谈录》,让我们一起来聆听00后交易员“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后面统一简称为“炎黄子孙”)的自白:一个追逐微观Alpha的Meme猎手,如何转变为基于宏大叙事、重仓以太坊的战略家 ;一个厌恶“为别人打工”的毕业生,如何成为以100万美金为目标的独立交易者 。 商学院学生的加密启蒙:从偏见到信仰 SignalPlus: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炎黄子孙”,先请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炎黄子孙:我的投资经历大概从大二开始。本科期间主要在参与A股和基金。2023年毕业后机缘巧合接触了Crypto,之后所有与投资相关的精力就基本都聚焦在这个领域了。现在A股那边,也只是买一些指数基金而已。 SignalPlus:你大二是什么时候?当时为什么会对A股产生兴趣? 炎黄子孙:当时是19年左右吧。也是机缘巧合,大一读了很多财商相关的书,比如《穷爸爸富爸爸》和《小狗钱钱》。这两本书给当时认知有限的我建立了两个基本概念:第一,赚钱不一定非要通过工作出卖自己的时间,钱生钱也是一种方式;第二,《穷爸爸富爸爸》里讲到,工作本质上是出卖时间换取金钱,这让我从那时起就对传统工作失去了很大兴趣。 大二时,我幸运地遇到一位同样对投资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便一起开始研究。最初是从基金入手,他给我讲了一些基础知识,我自己动手操作,有赚有赔,但重要的是,我开始用自己的钱去亲身体验市场,并从中学习。 SignalPlus: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金融相关吗? 炎黄子孙:我是商学院的,所以周围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股票、证券这些东西,专业课上也会讲到一些金融知识,环境上确实有一定优势。 SignalPlus:那时候你听说过比特币吗?我记得《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后来一直推荐比特币。 炎黄子孙:说实话,我当时的头脑很简单。虽然当时区块链很火,还有个机会去香港听相关的讲座,但我对此并没有太大兴趣。我知道有区块链这个东西,但从未主动去搜索它到底是什么。本科期间虽然几次听说过比特币和区块链,但对我来说,它们听起来真的很像骗局。 我记得当时有个朋友在某个交易所入金还赚了钱,我虽然嘴上夸他,心里却觉得这东西很不可靠。这是一种偏见,而且我没有亲自去尝试,这是个问题。 SignalPlus:后来你是如何消除这种偏见的?毕竟从17年的ICO泡沫,币圈在国内一直不被主流认可。 炎黄子孙:本科时,我接触到的信息都非常浅层。别人讲给我听,他们自己的认知可能也很有限。但2023年我真正接触时,情况完全不同了。当时的老板会给我讲狗狗币如何从小数点后很多个零涨到现在,那种成千上万倍的涨幅,带来的视觉冲击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次,我开始做Crypto相关的投研实习,真正系统地学习这个行业。这和之前听别人讲几句就飘过去的状态完全不同。所以,我并非对它有偏见,只是之前它在我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不高,了解也不深。 SignalPlus:所以你是在毕业后,通过进入币圈相关的公司做投研,才真正开始了解这个行业的? 炎黄子孙:是的。刚开始接触时,我看了很多东西,感觉币圈太神奇了,和我之前接触的世界完全不同。它有许多新奇的概念,各种专业术语满天飞,虽然让我困惑,但也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 SignalPlus:哪些东西让你印象最深刻,觉得最神奇? 炎黄子孙:我刚接触时看了一个叫Whiteboard Crypto的YouTube频道,它用白板教学的方式解释各种概念,比如“吸血鬼攻击”、“三明治攻击”,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很神奇。

还有链上的DEX,作为一个Web2用户,你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存在。以及所谓的“空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玩法和概念。这些在当时看来都非常奇妙。 SignalPlus:2023年也差不多是这轮牛市的开端,你当时是怎么决定在比特币3万美元时开始买入的? 炎黄子孙:这和我的个人性格有关。要快速学习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投点钱进去。当时老板建议我买点比特币,我就买了。他们都说那是熊市,未来会怎样怎样,我就买了一点放着,也没太当回事。毕竟当时还是学生,没什么钱,就是抱着感受市场、继续学习的心态去做的。 SignalPlus:之后比特币一路上涨,你看着自己买的币每天都在涨,是什么感觉? 炎黄子孙:小资金的涨幅其实没太大感觉,而且我记得当时涨了就卖了。 相对于之前的暴富神话,比特币现在更像是一个大资金偏爱的品种。作为一个资金体量低于十万美元的散户,想在比特币上赚到大钱已经不太现实。它现在更像是一个稳定的Beta,年化收益可能比美股高,但暴富需要寻找别的玩法。

SignalPlus:这也是很多人入圈后直接买山寨币的原因。你当时想过换仓去买Meme之类的吗? 炎黄子孙:老实说,我最初进圈并不是为了暴富,纯粹是觉得Crypto很有意思,它所倡导的无国界、去中心化等理念非常吸引我。所以我当时买的都是一些比较稳的币种。对于不了解的山寨币,我不会投入很多。后来想法改变,确实是想赚钱了,这和一些环境变化有关。 SignalPlus:是什么环境变化?是因为正式踏入职场吗? 炎黄子孙:学生时代比较无忧无虑,想法也单纯,觉得每个月靠工作赚点钱也挺好。但后来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太想通过工作的方式活着,觉得那样没意思。这应该算是对自己更了解了吧。但既然毕业了,总得有收入来源,所以自然会想到要在这个市场里赚钱。而且,现在也承担了比学生时代更多的责任。 总之,现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这个市场上赚到特定数额的钱,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了。 SignalPlus:你是2023年毕业的吗? 炎黄子孙:我是2024年8月毕业的,23年到24年在新加坡读了一年书。这段经历可能也是想法转变的一个催化剂。之前在国内,觉得顺着大家走的路也没什么问题。但后来我开始感到迷茫,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发现自己不一定想走那条已经铺好的路,于是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SignalPlus:你刚才提到现在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透露一下吗? 炎黄子孙:一个阶段性目标是赚到100万美金。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数字化的,这样才能朝着它去努力。如果你只说想赚很多钱,但“很多”是多少?这很模糊。 SignalPlus:可以分享一下你第一次赚到可观收益是什么时候吗?是2023年10月那一波铭文行情吗? 炎黄子孙:是的。当时我还在上课,课程压力很大。正好学校放了一周假,我就有时间翻看之前加的Crypto群。群里有一位我比较信任的博主在喊单,让我们去打铭文。我当时很上头,直接把Gas拉满到900多,冲了进去。一晚上赚了2000 U,感觉很神奇,莫名其妙就赚钱了。 当时也是依据群里的策略:翻倍先把本金出了,让利润继续奔跑。当然,我参与之后不久铭文热度就下降了,算是赶上了最后一波。其实铭文在23年5月我实习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公司的同事们都在研究,那应该算是爆发前的一个左侧阶段。 SignalPlus:当时为什么没参与?是因为不看好,还是上手难度太高?我记得早期打铭文需要自己搭比特币节点。 炎黄子孙:对,即便到10月份时操作也很麻烦,要点各种东西,说实话我也不太懂,能成功感觉有点运气成分。 我之所以早期没参与,核心还是因为认知有限。我从3月份接触币圈,到5月份能学到多少东西呢?非常有限。这种机会,我当时是抓不住的。 而且我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对于不懂的东西,不会投入全部身家。当时我仅限于纸上谈兵,看了很多研报,但链上实操和交易经验非常有限。 归根结底还是认知问题,没办法抓住那波机会吧。 SignalPlus:10月份这波你抓住之后,利润一共跑到了多少?有没有在高点落袋为安? 炎黄子孙:都是纸面利润,最后基本归零了。但这次经历算是一种启蒙,让我认识到Crypto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它有周期,牛市阶段当新机会出现时,就不要休息,该赚钱的时候就要狠狠地赚钱。等到像现在这样的市场阶段,才是学习和休息的时候。机会来临时,必须努力抓住。所以,虽然没赚到钱,但收获了宝贵的教训。

SignalPlus:你提到参与过A股、基金和可转债,可以比较一下这些市场和币圈的异同吗?哪个更吸引你? 炎黄子孙:首先,流动性完全不同。A股交易集中在券商,而Crypto虽然有中心化交易所,但流动性非常分割,同一个代币可能在某些小交易所上有,大交易所却没有。 其次,A股相对而言比较死气沉沉,而Crypto每天都很刺激,所谓“币圈一天,人间一年”。A股主板涨跌幅限制在10%,可转债是20%,已经算刺激了。但在币圈,小市值的山寨币或链上项目一天翻几倍都是常事,非常适合小资金博取高回报。 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点,无论是Crypto的主流币还是A股,都需要一定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至少要会看K线,这样才不至于被情绪左右,买在最高点,割在最低点。 SignalPlus:最近A股涨得不错,你有关注吗? 炎黄子孙:有了解,最近回调前确实在慢慢上涨。我买的指数基金也赚了20-30%。但还是那句话,这对大资金来说很爽,小资金在A股想赚几倍还是比较难的。不过,我看一些热搜词的热度还没达到去年牛市的水平,可能后续还有行情。 Meme币的狩猎法则:在混沌中建立系统 SignalPlus:所以你还是觉得币圈更适合小资金快速增长。你真正实现资产飞跃,应该是去年那一波AI Meme吧? 炎黄子孙:对,那一波算是一个中继站,让我有了更多资金去参与后续的行情,是一个转折点。这其实也说明,当你在币圈待的时间足够长,后面再出现行情时,你抓住的机会就更大。不像之前,就算有行情也像无头苍蝇一样,与我无关。 SignalPlus:在AI Meme之前,市场很差。当时出现了一些动物园Meme,比如河马MOODENG,你有参与吗? 炎黄子孙:当时最火的是河马。我参与了一点,但不多。因为在那之前我没怎么了解过Meme,对链上玩法也不熟悉。但我记得河马一直涨,通过不断上涨把所有人都洗下车,最后甚至上了大交易所,让大家都很震惊。它打开了一个新的天花板,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Meme狂潮。 SignalPlus:除了动物园Meme,你还错过了哪些机会? 炎黄子孙:铭文算是错过了,动物园Meme也错过了。比特币的牛市我也没抓住多少。还有后来的特朗普币(Trump coin),很多人赚到了。之前因为花很多时间在读书上,对市场没有实时关注,所以就算错过了机会,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SignalPlus:那你是怎么抓住AI Meme的? 炎黄子孙:动物园Meme那一波涨势很凶,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点懊悔。当时我在推特上看,像慧姐(推特 Handle:@0xmagnolia)就讲了一个简单的战法,即在不同市值阶段如何分批止盈,比如几百K市值买入,1M、5M、10M是不同的分水岭。这是从止盈角度思考。 另外还关注了博主“小手川峰”(推特 Handle:@memeking_888),他很擅长抓Meme热点,懂叙事。我们看到一个低市值的Meme,怎么判断它是个好的买点呢?这就需要对叙事非常敏感。比如河马为什么能涨那么多?一个关键点是它在Web2世界已经非常火,Instagram、Facebook 流量巨大,之后才进入Web3,并且有顶级做市商操盘。大家会对它有上所的预期。 通过学习这些,我对Meme开始有了一些了解。所以AI Meme出现时,我才能够在几百K市值时抓住机会,并持有到后来的数亿市值。 SignalPlus:很多人在几百K市值阶段根本不会玩,因为太早期了。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玩这个阶段的Meme? 炎黄子孙:当时有一个AI相关的Meme(Shoggoth),是因为A16Z的创始人关注了它的推特账号,我们基于这个逻辑买入的。还有一个是孙宇晨吃香蕉的那个Meme(ban),我们看到时市值也很低,几百K到1M,当时市场分歧很大。我们会通过Space讨论来剖析它的逻辑。可惜那晚他们聊到凌晨两三点,我去睡觉了,所以买得不多,但他们买了很多。不过,当它涨到20-30M时,我敢于重仓买入,最后它也确实达到了100M以上的高度。这都是基于对趋势的把握,知道它后续有哪些预期,当预期兑现时就卖出。

SignalPlus:你是如何在Meme领域逐步建立起对叙事的理解的? 炎黄子孙:当时不像现在这么专业,需要分析各种关联地址。很简单,就是抓住叙事研究这个核心。当群里有人提到一个代币,大家会给出自己的逻辑,我就会复制它的合约地址(CA)到推特上,研究它的叙事是怎样的。慢慢地,你就会对叙事产生感觉,知道哪些代币有空间,哪些没有,这可以称之为一种“直觉”。比如后来的PNUT,叙事波澜起伏,跟总统选举、小松鼠背刺等事件关联,最终能上线币安,这是很难想象的。通过在市场中和大家交流讨论,研究叙事逻辑,甚至自己写出来,能力就提升了。 我还自己发现过一个叫HAT的代币,因为看到项目方的直播,发现关注他的共同好友质量很高,所以我敢在3M市值时大量买入,即便后来跌到1-2M也敢持续加仓,最终它也上线了交易所,达到100M的高度。这都是基于基本面的分析,和现在纯粹的链上玩法不太一样了。 SignalPlus:你一般是怎么接触到这些代币信息的?是看群里发的CA,还是自己去盯盘? 炎黄子孙:我不会去盯盘。主要是在一个优质的群聊里,大家会讨论某个代币。我看到后自己去研究,觉得不错就买入。我的策略是,跌50%就加仓,翻倍就出本金。所以我当时特别喜欢用DEXX这个工具,它很方便,能告诉我成本价,还能让我挂单实现翻倍出本。如果你在链上操作,需要一直盯盘,非常累。 DEXX被盗事件中的毁灭与重生 SignalPlus:你在DEXX里放了多少资金? 炎黄子孙:如果是SOL本位的利润,我会提出一部分。其他的就直接放在里面,大概几万U。我投入时可能就几个SOL,后来翻到了几万U,顶峰时应该有十万多一点。 SignalPlus:顶峰时赚了十几万U? 炎黄子孙:是的,因为我重仓了几个币,它们都如我所料涨上去了,有的翻了二三十倍。当然,后来都被盗了。 SignalPlus:DEXX被盗后,你一下子从暴富到接近归零,心态是怎么调整的? 炎黄子孙:首先,我的初始投入只有几个SOL,占我整个投资组合的比例不高。损失的是利润。这可能和性格有关,我是T型人格(Thinking),遇到事情情绪波动不会太大,会先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我当时反思的结果是,我买入的一些大仓位代币本应长期持有,就应该把它们提到自己的钱包里,而不是放在DEXX里。因为我之前没经历过平台暴雷事件,所以这方面的风险意识不够。钱没了确实难受,但奇怪的是我还能睡得着觉。可能当时我对赚钱的欲望还没有现在这么强烈。 而且我当时天真地想,DEXX这么好用的工具,肯定不会卷款跑路,有这么好的现金牛生意不做,去做一次性买卖,那不是傻吗?但事实证明,即便项目方不做,也可能被黑客攻击。 SignalPlus:后来DEXX的赔付方案是怎样的? 炎黄子孙:我记得是三、四月份收到的赔付,最后赔付了大约8000U的SOL。他是按照当时 Meme 价格进行的折算,除了少数几个比较强的Meme,其他的基本都归零了。 SignalPlus:你觉得这个赔偿方案公道吗? 炎黄子孙:作为用户,我当然希望按被盗时或者资产峰值的价格赔偿。但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创始人已经非常有格局了。他完全可以再做一个新项目,没必要赔付。他为了赔付去找了很多机构融资,虽然赔得不多,但在币圈已经非常难得了。大部分项目方可能直接就跑路了。 所以,我既学到了宝贵的教训,又保留了一部分本金,让我在后续有机会时能够参与。我觉得已经很好了。 做市商思维下的逃顶艺术 SignalPlus:特朗普币那一波错过之后,你在做什么? 炎黄子孙:当时因为玩Meme,手里有很多SOL。特朗普币出来后,我一直冷眼旁观,感觉上不了车。现在回想,当时它都还没上交易所,我怕什么,直接干就完了。 当时群里厉害的人讨论很激烈,但我爱睡懒觉,等我12点起来,黄花菜都凉了。这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经过了长期的链上锤炼,有相应的判断力,在机会来临时敢于重仓。这种看似运气的成功,背后其实非常难。 SignalPlus:后来你就一直拿着SOL吗? 炎黄子孙:没有,我在270美元的时候卖掉了大部分,结果它涨到290,我非常后悔。然后在290又卖光了,当时很焦虑,生怕SOL还要继续涨。后来跌下来了,心情才好一些,算是保存了一点实力。 SignalPlus:当时为什么会卖?是担心特朗普币抽流动性,还是发现了别的风险? 炎黄子孙:特朗普币的吸血效应太恐怖了,它出来之后,几乎所有的代币都在跌,只有SOL和少数几个相关代币在涨。我卖出的主要依据是技术面,270-290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位。而且,我越来越认同一句话:“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那个时候所有人都疯了,很多人把ETH换成SOL冲进去,非常恐怖。我想,既然如此,那我就该卖了。虽然不成熟,看着价格涨很难受,但有这个思维能卖掉。 SignalPlus:这个思维挺难得,很多人在币圈几年还不明白,是因为之前铭文、AI Meme的锤炼? 炎黄子孙:跟个人性格有关,我比较喜欢做左侧。如果早期机会没拿到,右侧追涨我会很谨慎,通常只会小仓位等待回调再参与。 这也跟我在做市商的经历有关。老板当时给我讲过一个很有启发的逻辑:价格从 20 涨到 60,总会有人获利了结,新的接盘者成本在 60,平均持仓成本被抬高;价格若回到 40,60 成本的被套着,20 成本的可能兑现离场,市场完成一轮“换手”,买盘力量重新积蓄,这样再拉升才更可持续。换句话说,回调不是偶然,而是由人性和持仓结构决定的必要过程。

从庄家角度思考问题,我在 SOL 到 270 时选择了减仓。当时我就在想,后续还有没有买盘?买盘从哪里来?谁还会推动币价上涨?因为大家都被市场吸血吸得很严重,真正获利的可能都是场外资金进来,把币圈所有的流动性都赚走了。那些赚了大钱的人去花天酒地,那么钱究竟去哪了呢?就像游戏币一样,只有不断有人充值,游戏币才会持续上涨。但当有大户开始大额套现的时候,游戏币的价格必然会暴跌,那时候谁来接盘?如果没有人接盘,币价肯定无法持续上涨,最多只是鱼尾行情的最后疯狂罢了。我当时心里其实很焦虑,真的怕它突然一飞冲天,直接涨到1000。 大轮换:构建基于以太坊的宏大叙事 SignalPlus:你落袋为安后,这部分资金是以U的形式保留,还是做了别的操作?听说你后来从SOL换仓到了ETH。 炎黄子孙:是的。当时DEXX赔付的SOL,加上我卖掉SOL换来的U,我把它们都换成了ETH。这个决定是受一个朋友的启发,他当时在做一个策略:币本位合约网格交易。这个策略有三个核心要素:币本位、合约(带杠杆)和网格。币本位意味着ETH越涨,我能赚的U越多;杠杆能放大收益;网格则意味着我有的是时间跟市场耗,不怕短期波动。我觉得这套策略太适合我了。 加上我当时很看好以太坊。从我入圈到现在,Crypto的创新趋势之一就是开始和Web2接轨。我想,那些“老钱”(传统机构资金)要进来,他们敢把钱放在哪里?只能是以太坊。因为它从未宕机,去中心化程度最高。他们不可能把大资金放在Solana这种链上。 还有所谓的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也只有以太坊能承接住。虽然当时很多人在唱衰以太坊,但它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相对于Solana,我觉得ETH更值得买入,也敢于大仓位持有。有了这个策略,跌了我就补仓买入更多ETH,涨了不仅U本位赚钱,币本位也赚了更多ETH。 SignalPlus:你是把所有钱都换成ETH了吗? 炎黄子孙:留了一点后手。因为币本位合约在下跌时对保证金的要求会加速度提高,所以我必须预留资金,以防它跌到更低的位置,比如2000甚至1000。当时伊朗和以色列冲突,风险资产都在跌,情况很吓人。 SignalPlus:你是什么时候换仓的? 炎黄子孙:我拿到赔付的SOL时成本大概120,涨到140时换仓的。当时ETH的价格大概在2500左右,很多人都觉得是高位了。我大概是在5月份换的,持有四个月左右,应该翻倍了。 SignalPlus:你投入了资产的几成到这个策略里? 炎黄子孙:大概七成,挺多的。 SignalPlus:当时有考虑过用别的策略吗,比如期权? 炎黄子孙:当时我不懂期权,最近才开始在SignalPlus上学习。我觉得期权很有魅力,它有门槛,但策略非常丰富。比如,你开50倍的合约,价格波动2%就被爆仓了。但用期权,你可以买一个远期的虚值期权,同样能构造出50倍杠杆的效果,但它不怕插针。只要价格最终回来了,方向对了就能赚大钱。在大行情来的时候,期权可以作为合约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我现在就在看书,并结合SignalPlus的课程进行实践。 SignalPlus:作为SignalPlus的用户,你觉得平台哪些功能对你学习期权有帮助? 炎黄子孙:我很喜欢“损益分析”功能。以前看那些希腊字母(Gamma, Theta)头都晕了,现在通过这个工具,我能直观地理解,做买方会损失时间价值(Theta),但能赚取方向(Delta)和波动率(Gamma)的钱;做卖方则相反。它能让我清晰地分析一笔交易是怎么赚钱和亏钱的。

另外一个是波动率曲面图,通过观察不同到期日、不同执行价的隐含波动率(IV),比如比较ATM、0.15 Delta Call和0.15 Delta Put的IV曲线,可以判断市场情绪,比如大家是否在为虚值的Put支付高溢价,从而推断市场对后市的看跌情绪。 Z世代的人生选择 SignalPlus:你现在是全职做投资吗? 炎黄子孙:是的。这主要和我个人有关,我资金量并不大。毕业一年,我换了三份工作,每份工作干的时间越来越短,兴趣也越来越小。总感觉在给别人打工,学到的东西也不是自己想学的。虽然全职风险很大,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做的事,就可以搏一搏。如果不相信,那还是打工更稳妥。 SignalPlus: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还是先达成100万美金的目标。后续想先把期权学明白,至少能做到稳定收益。Crypto一直都有机会,虽然现在和Web2接轨后,大的暴富机会可能变少了,但这也不好说。全职的好处是,当大机会来临时,你不会因为工作而错过。所以目前的状态就是一边学习,一边等待机会。 SignalPlus:最后总结一下,你觉得你在币圈取得成功和遭遇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炎黄子孙:成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坚守”,你必须在这个行业待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把握周期的脉动,知道什么时候该拼尽全力,不睡觉也得干。 第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Crypto的快速变化很符合我喜新厌旧的个性,所以我能坚持下来。 第三是“拥有一个好的社群”,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能更容易抓住机会,单打独斗很难。 失败的原因,首先,小资金一定要集中,不要分散投很多个项目,否则涨的时候赚不到多少,跌的时候全线腰斩,只能割肉离场。 其次,就是我今年年初犯的错误,听信了所谓的“山寨季来了”,买了很多山寨币,结果被深度套牢,回撤了30%才割肉。那种市场状态,看似有机会赚钱,但最好还是保持空仓,宁可踏空也不要乱出手。 最后一点,还是要记住“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 SignalPlus:如果能回到过去,对刚入圈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炎黄子孙:我可能会让自己不要去读那个书。去国外是件好事,但因为学习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非常不明智。那些知识用处没有想象中大。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去海外,但选一个比较水的专业,然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Crypto。

读完炎黄子孙的故事,您是否也感同身受?在您的投资生涯中,是否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打法和心法? 《SignalPlus 对谈录:在市场里活下来的方法》 正在寻找像您一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 如果您是一位管理投资资产超过10万美元的资深玩家,我们诚邀您参与我们的一对一深度访谈。我们渴望了解您独特的投资风格与制胜之道,并愿意投入专业资源,将您的宝贵经验整理成深度文章,分享给整个社区。 您的成功值得被看见。期待您的联系!

MEME-5.07%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