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去中心化社交“塌房”實錄:從寄予厚望到黯然離場
鄧通,金色財經
2025年11月16日,去中心化社交媒體應用 Hey(原 Lenster)因資金有限將停止開發。官方表示,Hey Pro 和 Hey Names 的年利潤總計約 4.1 萬美元,無法支持團隊以用戶期望的規模運營平台。
去中心化社交媒體賽道曾十分火熱,不少明星項目曾轟動一時,卻難逃慘淡命運。
本文盤點那些隕落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項目。
一、Hey
Hey 原名爲 Lenster ,Yogi Nth 於 2022 年 3 月創建。Yogi Nth 還是前端工程師,曾參與過 Aave 和 Lens Protocol 相關工作。
Hey 的最初定位是類似 X 的社交客戶端。後續更名爲 Hey.xyz,成爲專注於 Lens 協議生態的去中心化社交應用。它主打去中心化和無權限訪問,核心優勢是讓用戶掌握自身數字身份、內容及社交圖譜的所有權。用戶可在平台發布帶豐富媒體的內容、評論、轉發,還能體驗實時通知等主流社交功能。其特色在於支持跨平台互通,用戶在 Hey 上積累的粉絲和創作的內容,可在其他兼容 Lens 協議的應用中繼續使用,無需重新搭建社交網絡。
Hey 在 X 上發帖指出,Hey 項目停止的原因是年收入僅有4.1萬美元。
Hey 作爲 Lens 協議生態的前端應用,用戶規模依賴於整個 Lens 生態的用戶基礎,而 Lens 協議本身後續因熱度消退出現用戶增長停滯的問題,這就直接導致了 Hey 的收入窘境。
二、Friend.tech
Friend.tech 由 0xracerAlt 和 Shrimppepe 兩位匿名開發者聯合創立,曾是紅極一時的 Web3 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憑藉社交影響力代幣化的創新模式快速爆火,卻在上線僅一年零一個月就走向關停的厄運。
2023 年 8 月,Friend.tech 在 Base 區塊鏈上正式推出,上線首日就收獲大量關注。11 月,創始人 0xracerAlt 的推特帳號突然無法顯示,引發外界對項目的質疑。2024 年 5 月,推出 V2 版本,同時發行平台原生代幣 FRIEND,試圖通過版本迭代和發幣挽救頹勢。
FRIEND 曾有出道即高峯的輝煌時刻,2024年5月,幣價逼近3美元的歷史高點,此後不斷下滑,截至發稿報0.02443美元。
2024 年 9 月,Friend.tech 發布公告稱,項目管理和所有權參數已設置爲以太坊空地址,意味着放棄對智能合約的控制,平台基本關閉。
Friend.tech 曾有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平台遠遠不及的高光時刻:首日的日活躍用戶達到 13.6 萬人,上線一個多月後協議費用超過 5000 ETH,累計交易筆數超 459 萬筆,鎖倉量峯值更是達到 5168 萬美元。
但熱度衰退速度極快,2024 年 7 月其日活躍用戶最低時僅 15 人。
如前文所述,上線一個多月後協議費用超過 5000 ETH,這使項目方過早失去了鬥志,甚至創始人帳號也曾失聯,這導致用戶信心喪失。另外,Friend.tech 中存在大量的投機:用戶購買 KOL 的 Key 可進入私密聊天室獲取專屬內容,且 價格隨購買人數漲。這吸引了大量投機者而非真實社交用戶,他們搶佔 KOL 的 Key 後高價拋售獲利,導致後期用戶入場門檻過高,新用戶難以加入。當投機行爲無人接盤之後,平台遇冷將是必然。
三、Steemit
Steemit 由 Daniel Larimer(BM,還是 EOS 的創始人) 與 Ned Scott 聯合創辦。2016 年 1 月,Steemit 完成核心創建工作,3 月初步推出,7 月正式對外發布,憑藉 “內容創作獲代幣獎勵” 的模式快速吸引創作者關注。2017 年 1 月,註冊用戶突破 12.5 萬,單日活躍用戶達 4400 人;同年 6 月註冊用戶進一步突破 20 萬。之後,熱度持續下滑,逐漸淡出大衆視野。
2017 年 3 月,技術核心人員 Daniel Larimer 退出了Steemit,使其技術開發變慢(在離開Steemit後,BM投身於EOS項目)。且Steemit 可以吸引大量用戶的原因在於其代幣獎勵機制,在2018年1月創下歷史高點逾8美元之後,不斷下跌,截至發稿僅爲0.07791美元,難再吸引用戶目光。另外,面對後起之秀Farcaster、Friend.tech等的競爭,Steemit再度回天乏術。
四、Voice
2019 年 6 月,Dan Larimer 再度推出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Voice,當時將其定位爲能改變行業格局的應用,直接對標 Twitter、Facebook 等主流社交平台。
2020 年,Block.one向 Voice 追加投資,累計投資額最終達到 3 億美元。2021 年,因爲運營不景氣,Block.one 宣布將 Voice 升級轉型爲面向創作者的 NFT 社交平台,用戶可在平台創建各類格式的數字資產並進行交易。
但轉型也最終沒能挽救 Voice。2023 年 9 月,Voice 官方宣布將在數月內逐步停止運營,同時禁用新用戶註冊和交易市場,並計劃推出 NFT 資產遷移服務。老用戶資產保留截止2024 年 12 月。這意味着 Voice 在去中心化社交媒體賽道徹底銷聲匿跡。
雖然 Voice 由當時的區塊鏈名人 BM 創建,但仍未能逃過消亡命運。首先,Voice 作爲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本身的功能設計和使用感受很多時候都不及傳統社交平台;其次,在轉型 NFT 賽道之後,缺少與諸如 OpenSea 等成熟競爭對手相比較的競爭力。且 NFT 市場在2022年之後大不如前,Voice 受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難有起色。加之前期投入高達 3 億美元,但最終收入卻寥寥無幾,因此很難繼續堅持下去。
五、Phaver
Phaver 平台的創始人兼 CEO 爲 Joonatan Lintala。2020 年,Phaver 正式成立,其初期定位是通過 Web2.5 模式打破 Web2 和 Web3 的社交壁壘;2023 年,在 SocialFi 熱潮中嶄露頭角,同年 10 月完成 7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2024 年 9 月,平台通過 TGE 進入市場,推出原生代幣 SOCIAL。
2025 年 4 月,據 DeFi 研究員 Ignas 表示,社交媒體應用 Phaver 已停止運營,其代幣價格自從 2024 年 9 月份 TGE 以來已下跌 99%。Phaver 團隊成員表示,一是 TGE 和空投出現技術問題,導致用戶無法及時領取,引發 FUD;二是 Phaver 爲 5 個 CEX 上線支付超 100 萬美元費用;三是因市場情緒低迷,團隊未在 TGE 時出售代幣,導致運營資金不足。作爲芬蘭公司,Phaver 還需支付員工 1 至 2 個月的遣散費用。
六、DeSo
DeSo 原名 BitClout,由 Nader Al-Naji 創建,2019 年 5 月,Nader Al-Naji 搭建 DeSo 專屬的底層區塊鏈。2021 年 3 月,以 BitClout 之名結束私人測試版正式上線。
2024 年 5 月,DeSo 在測試網進行 Revolution Proofof Stake 共識升級。共識升級後,支持每秒500個帖子(佔X規模的10%)、最大化銷毀費用(BMF)算法、1秒確認時間、質押DESO獲得20%年化收益和無需許可的驗證者等功能。
DeSo 的核心模式是將創作者代幣化,用戶購買名人或創作者代幣來參與社交互動,這種模式更偏向金融投機,而非真實的社交需求。且平台上線初期就爆出嚴重的隱私問題,未經授權便抓取復制了大量 Twitter 名人的個人資料,並爲這些名人創建對應的平台代幣,這一舉動招致很多負面評價。
結語
去中心化社交賽道曾經發展迅速,諸如 Friend.tech 等明星項目曾奪人眼球,但也伴隨着項目的快速迭代和淘汰。一個個項目在崛起時曾風光無限、備受吹捧,然而風潮過後,終究黯然離場。
對於這些去中心化社交項目而言,技術不成熟、用戶體驗差、信譽危機、市場競爭激烈等都會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時炒作無法爲項目帶來長期生存機會,如何在維系當下生存的同時兼顧未來長期價值構建才是去中心化社交項目們應該平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