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AI 浪潮如何形成全球共識,從技術神話到資本機器,探討這場前所未有的智慧革命背後的真實代價與不可逆的結構性變革。本文源自 律动 BlockBeats 所著文章,由動區整理、編譯及撰稿。TechFlow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加密、AI、機器人:Virtuals 如何實現技術的三位一體) (背景補充:炒幣還沒分勝負,AI 們又湊了桌德撲) 一些深刻的、不可逆的結構性變革,已經在這場喧囂中悄然發生。唯一的制勝之舉,就是不參與遊戲。 10 月,邁克爾·伯里在社群媒體上寫下這句話。它出自 1983 年的電影《戰爭遊戲》,片中,一台超級電腦在反覆推演核戰爭後得出了這個結論。 幾天後,伯里披露了三季度持倉。這位因精準做空 2008 年次貸危機而聞名的投資者,將其管理基金中接近 80% 的資產,約 10 億美元,全部押向一個方向——做空 Nvidia 和 Palantir。 在他看來,不參與這場由非理性構成的「做多」狂歡遊戲的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做空它。 伯里的賭注,不只是針對幾家被高估的公司,而是針對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共識本身。因為在這個共識裡,AI 不只是技術革命,更是資本的信仰。 但這個共識是如何形成?又怎樣被推向高潮的?當這場信仰的機器持續運轉,我們又在為它付出怎樣的代價? 福音 所有金融狂熱的背後都有一個被反覆講述、被無數人相信的故事。 在這輪 AI 浪潮中,這個故事的寫法堪稱教科書級別。它由三股力量合力完成,技術領袖負責書寫「神話」,華爾街負責提供「理性」,媒體負責完成「布道」。 故事的第一批書寫者是奇點的布道者們。以 OpenAI 的執行長薩姆·奧特曼、Google DeepMind 的聯合創辦人德米斯·哈薩比斯為代表的技術領袖,成功地將通用人工智慧這個原本存在於科幻小說和學術圈的遙遠概念,描繪成了一個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並能解決人類所有重大問題的「新神」。 奧特曼在全球巡迴演講中反覆重複著那句話,AGI 將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技術飛躍」,它能帶來的富足將「遠超我們所有人的想像」。哈薩比斯則用更具哲學意味的語言,將其定義為幫助人類理解宇宙終極奧秘的工具。 他們的語言充滿了對「未來」和「智慧」的宗教式熱忱,成功地為這場技術浪潮賦予了超越商業的、近乎神聖的意義。 如果說技術領袖提供了神話的腳本,那麼華爾街和經濟學家們,則為這個神話提供了「理性」的背書。 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地緣衝突頻仍的背景下,AI 很快被選中,成為那種能讓資本重新相信未來的「成長解藥」。 高盛在 2024 年底發布報告,預測生成式 AI 將在十年內為全球 GDP 帶來 7% 的增幅,大約 7 兆美元。幾乎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也給出更宏大的定義,AI 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其生產力效應堪比蒸汽機與電力。 這些數字和比喻的真正作用是把想像變成資產,把信念變成估值。 投資者開始相信給 Nvidia 六十倍的本益比並非瘋狂,他們買的不是一家晶片公司,而是未來全球經濟的發動機。 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問世以來,AI 相關股票貢獻了標普 500 指數回報的 75%、盈利成長的 80%、資本支出成長的 90%。這場技術敘事,幾乎成了支撐整個美股的唯一支柱。 最後,媒體和社群網路成為了這個神話的終極放大器。 從文生影片模型 Sora 的驚豔亮相,到 Google、Meta 等巨頭每一次的模型更新,每個節點都被放大、循環、再放大,演算法把這場信仰推送進每一個人的時間線裡。 與此同時,「AI 取代人類」的討論像陰影一樣蔓延,從工程師到教師、從設計師到記者,沒有人能確定自己是否還屬於下一個時代。 當恐懼與敬畏同時蔓延,一個宏大的、幾乎不可置疑的創世神話就此寫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資本集結,鋪平了道路。 機器 當「福音」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一群最擅長結構設計的金融工程師開始行動。 他們的目標是把這場抽象的信念,變成可以運轉的機器,一種能夠自我循環、自我強化的資本系統。與其說它是泡沫,不如說是一台構造精密的金融引擎,其複雜程度,遠超 2008 年那一代的衍生性商品設計。 這台機器的核心,由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搭建。它們把資本、算力與收入編織成一個閉環,資金在其中流轉、放大、再流轉,像被演算法驅動的永動系統。 首先,以微軟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向 OpenAI 這樣的 AI 研究機構投入巨額資金。這家在雲端運算時代就習慣押注基礎設施的公司,向 OpenAI 投入了超過 130 億美元。幾年的時間裡,OpenAI 的估值從幾十億飆升到近千億美元,成為資本市場的新神話。 巨額融資帶來的第一件事,是更貴的訓練。為了打造 GPT-4,OpenAI 動用了超過 2.5 萬塊 Nvidia A100 GPU,而下一代模型的算力需求還在指數級成長。這些訂單,自然流向了市場的唯一壟斷者,Nvidia。 Nvidia 的資料中心收入從 2022 年的 40 億美元躍升到 2025 年的 200 億美元,利潤率超過 70%。它的股價一飛沖天,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而持有 Nvidia 大量股票的,恰恰是包括微軟在內的各大科技巨頭和機構投資者。Nvidia 股價的上漲,又讓它們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更加亮眼。 故事並未結束,訓練只是開始,部署才是開銷的主戰場。 OpenAI 需要把模型託管在雲端,而它最大的合作夥伴正是微軟。每年數十億美元的雲端服務費用,流進微軟的帳本,轉化為 Azure 業務的成長曲線。 一個完美的閉環就此誕生。微軟投資 OpenAI,OpenAI 購買 Nvidia 的 GPU 和微軟的雲端服務,Nvidia 和微軟的收入成長推高股價,上漲的股價又讓微軟的投資看起來更加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資金只是在幾家巨頭之間流轉,卻憑空創造了巨大的「收入」和「利潤」,帳面上的成長互相佐證,估值彼此抬升。機器開始自己餵養自己。它甚至不需要來自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就可以實現「永動」。 這個核心引擎很快擴展到各行各業。 金融科技和…
30.34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228.15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2.16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515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70.9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كيف تقوم الذكاء الاصطناعي بوضع العالم كله في فقاعة؟
深度解析 AI 浪潮如何形成全球共識,從技術神話到資本機器,探討這場前所未有的智慧革命背後的真實代價與不可逆的結構性變革。本文源自 律动 BlockBeats 所著文章,由動區整理、編譯及撰稿。TechFlow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加密、AI、機器人:Virtuals 如何實現技術的三位一體) (背景補充:炒幣還沒分勝負,AI 們又湊了桌德撲) 一些深刻的、不可逆的結構性變革,已經在這場喧囂中悄然發生。唯一的制勝之舉,就是不參與遊戲。 10 月,邁克爾·伯里在社群媒體上寫下這句話。它出自 1983 年的電影《戰爭遊戲》,片中,一台超級電腦在反覆推演核戰爭後得出了這個結論。 幾天後,伯里披露了三季度持倉。這位因精準做空 2008 年次貸危機而聞名的投資者,將其管理基金中接近 80% 的資產,約 10 億美元,全部押向一個方向——做空 Nvidia 和 Palantir。 在他看來,不參與這場由非理性構成的「做多」狂歡遊戲的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做空它。 伯里的賭注,不只是針對幾家被高估的公司,而是針對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共識本身。因為在這個共識裡,AI 不只是技術革命,更是資本的信仰。 但這個共識是如何形成?又怎樣被推向高潮的?當這場信仰的機器持續運轉,我們又在為它付出怎樣的代價? 福音 所有金融狂熱的背後都有一個被反覆講述、被無數人相信的故事。 在這輪 AI 浪潮中,這個故事的寫法堪稱教科書級別。它由三股力量合力完成,技術領袖負責書寫「神話」,華爾街負責提供「理性」,媒體負責完成「布道」。 故事的第一批書寫者是奇點的布道者們。以 OpenAI 的執行長薩姆·奧特曼、Google DeepMind 的聯合創辦人德米斯·哈薩比斯為代表的技術領袖,成功地將通用人工智慧這個原本存在於科幻小說和學術圈的遙遠概念,描繪成了一個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並能解決人類所有重大問題的「新神」。 奧特曼在全球巡迴演講中反覆重複著那句話,AGI 將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技術飛躍」,它能帶來的富足將「遠超我們所有人的想像」。哈薩比斯則用更具哲學意味的語言,將其定義為幫助人類理解宇宙終極奧秘的工具。 他們的語言充滿了對「未來」和「智慧」的宗教式熱忱,成功地為這場技術浪潮賦予了超越商業的、近乎神聖的意義。 如果說技術領袖提供了神話的腳本,那麼華爾街和經濟學家們,則為這個神話提供了「理性」的背書。 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地緣衝突頻仍的背景下,AI 很快被選中,成為那種能讓資本重新相信未來的「成長解藥」。 高盛在 2024 年底發布報告,預測生成式 AI 將在十年內為全球 GDP 帶來 7% 的增幅,大約 7 兆美元。幾乎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也給出更宏大的定義,AI 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其生產力效應堪比蒸汽機與電力。 這些數字和比喻的真正作用是把想像變成資產,把信念變成估值。 投資者開始相信給 Nvidia 六十倍的本益比並非瘋狂,他們買的不是一家晶片公司,而是未來全球經濟的發動機。 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問世以來,AI 相關股票貢獻了標普 500 指數回報的 75%、盈利成長的 80%、資本支出成長的 90%。這場技術敘事,幾乎成了支撐整個美股的唯一支柱。 最後,媒體和社群網路成為了這個神話的終極放大器。 從文生影片模型 Sora 的驚豔亮相,到 Google、Meta 等巨頭每一次的模型更新,每個節點都被放大、循環、再放大,演算法把這場信仰推送進每一個人的時間線裡。 與此同時,「AI 取代人類」的討論像陰影一樣蔓延,從工程師到教師、從設計師到記者,沒有人能確定自己是否還屬於下一個時代。 當恐懼與敬畏同時蔓延,一個宏大的、幾乎不可置疑的創世神話就此寫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資本集結,鋪平了道路。 機器 當「福音」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一群最擅長結構設計的金融工程師開始行動。 他們的目標是把這場抽象的信念,變成可以運轉的機器,一種能夠自我循環、自我強化的資本系統。與其說它是泡沫,不如說是一台構造精密的金融引擎,其複雜程度,遠超 2008 年那一代的衍生性商品設計。 這台機器的核心,由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搭建。它們把資本、算力與收入編織成一個閉環,資金在其中流轉、放大、再流轉,像被演算法驅動的永動系統。 首先,以微軟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向 OpenAI 這樣的 AI 研究機構投入巨額資金。這家在雲端運算時代就習慣押注基礎設施的公司,向 OpenAI 投入了超過 130 億美元。幾年的時間裡,OpenAI 的估值從幾十億飆升到近千億美元,成為資本市場的新神話。 巨額融資帶來的第一件事,是更貴的訓練。為了打造 GPT-4,OpenAI 動用了超過 2.5 萬塊 Nvidia A100 GPU,而下一代模型的算力需求還在指數級成長。這些訂單,自然流向了市場的唯一壟斷者,Nvidia。 Nvidia 的資料中心收入從 2022 年的 40 億美元躍升到 2025 年的 200 億美元,利潤率超過 70%。它的股價一飛沖天,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而持有 Nvidia 大量股票的,恰恰是包括微軟在內的各大科技巨頭和機構投資者。Nvidia 股價的上漲,又讓它們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更加亮眼。 故事並未結束,訓練只是開始,部署才是開銷的主戰場。 OpenAI 需要把模型託管在雲端,而它最大的合作夥伴正是微軟。每年數十億美元的雲端服務費用,流進微軟的帳本,轉化為 Azure 業務的成長曲線。 一個完美的閉環就此誕生。微軟投資 OpenAI,OpenAI 購買 Nvidia 的 GPU 和微軟的雲端服務,Nvidia 和微軟的收入成長推高股價,上漲的股價又讓微軟的投資看起來更加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資金只是在幾家巨頭之間流轉,卻憑空創造了巨大的「收入」和「利潤」,帳面上的成長互相佐證,估值彼此抬升。機器開始自己餵養自己。它甚至不需要來自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就可以實現「永動」。 這個核心引擎很快擴展到各行各業。 金融科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