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 Gate.io WCTC S7 正式开赛仅剩 7 天
世界加密货币交易大赛即将开启,总奖池高达 $5,000,000
👉🏻 立即报名:https://gate.io/competition/wctc/s7?pid=APP&c=moments_gatePost&ch=druYjDaF
报名参赛,不仅有机会赢取高达百万美元的个人奖励,更有 Gate.io 专属周边大礼等你来拿
全球顶尖交易员正在集结,一场交易盛宴即将开启
🔗 活动详情: 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440
a16z分析:中心化银行「恣意冻结帐户」所带来的隐藏伤害
「去银行化」指的是合法个人或实体在没有正当程序或通知的情况下,失去与银行的关系,且未能获得救济,这一现象引发了对监管滥用权力和对合法行业的不公平打压的担忧。本文源自 a16z 所着文章《Debanking: What you need to know》,由 白话区块链 整理、编译及撰稿。 (前情提要:a16z 分析 2025 加密趋势:AI 钱包自理、去中心化聊天机器人、资产代币化、链上公债..) (背景补充:a16z高层呼吁川普:当选后,美国政府该如何抓住Web3机遇?) 「去银行化」现象多年来一直在幕后发生,如今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许多个人、政策制定者、公司,尤其是对美国创新至关重要的企业家们,开始对此问题发声。由于加密行业和一些特定机构在这一讨论中频频被提及,以下是对此现象的简要说明,旨在帮助大家区分真相与噪音。 什么是「去银行化」? 简单来说,「去银行化」指的是守法的个人或实体意外失去与银行的关系,甚至可能被踢出银行系统。 「去银行化」与因涉嫌或确认参与欺诈、洗钱或其他非法活动而失去银行服务的情况不同。这类情况通常会经过某种调查或程序。 「去银行化」可能在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调查、详细说明或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发生,也不给相关实体足够的时间转移资金。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没有正当程序、上诉机制或其他补救途径。 1)为什么这很重要? 我们已有公平的银行规则,旨在确保人们不会因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国籍、种族、宗教等因素而受到歧视。但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则限制银行(或其监管机构)随意剥夺或取消某人获得银行服务的权利。 因此,「去银行化」可能被某些特定的政治行为者或机构用作工具或武器,系统性地针对私人个体或行业,而无需履行正当程序。试想,如果政府仅因为政治立场或某种随意理由,决定谁可以用电、谁不能用电,而无需解释、调查、通知或提供救济,这就是「去银行化」问题的真实写照。 2)为什么会「去银行化」? 并非所有银行帐户的关闭都属于「去银行化」。银行出于多种原因关闭客户帐户是合理的,例如怀疑客户从事可疑活动。此外,银行可能主动选择减少监管合规成本和负担,从而限制其与某些个人、行业或商业模式的接触。 然而,正当的行为并不是「去银行化」引发关注的原因。很多人担心的问题在于,有报告显示,监管机构可能非法滥用权力,对银行施加不当压力,要求其停止为某些行业客户提供服务,或者终止与那些具有特定政治关联或立场的客户的关系。这使得这些监管机构能够对行业施加影响,即便国会并未赋予其这种权力。 银行通常会屈从于这种压力,因为它们不想与监管机构发生对抗。许多银行也不愿意处理可能因不合作而带来的合规麻烦或额外检查。 「Choke Point」行动的由来是什么? 2013 年,美国司法部作为总统金融欺诈执法特别工作组的政策倡议,发起了针对某些企业涉嫌欺诈和洗钱的调查。这标志着政府战略的转变:不再仅针对单个公司涉嫌违法行为采取行动,而是通过向银行和支付公司发出传票,要求其提供与高风险或政治上不受欢迎(但合法)的客户相关的资讯。 换句话说,政府利用监管权力不当「切断」某些企业的金融服务管道,通过关闭帐户来遏制行政机构不支援的行业(这一点曾由时任美国银行业协会主席指出)。2014 年,美国银行业协会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俄克拉荷马州州长弗兰克・基廷(Frank Keating)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写道: 「成为银行家时,没有人会给你发一个徽章,也不会为你量身定制法袍。那么,为什么司法部要求银行家像警察和法官一样行事呢?司法部的新调查,即所谓的‘Choke Point’,要求银行识别可能违法或只是政府官员不喜欢的客户。」 该计划在次年因法律、国会和相关机构的强烈反对而被叫停。 如今,「Choke Point 行动 2.0」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政府通过「去银行化」手段针对「政治敌人和不受欢迎的科技初创公司」。或者如另一些人所述,该词指银行切断与某些被视为「政治不正确、极端、危险或不合规范」的客户的联络。不论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影响到政治光谱两端以及所有受波及的实体。 哪些机构参与其中? 「Choke Point 行动」的具体运作机制,以及任何相关或后续的系统性去银行化举措,外界此前并不清楚,因为相关调查(若有的话)是在秘密情况下进行的,并且资讯自由法(FOIA)请求仍在等待中。 然而,2022 年 3 月 11 日的一封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信件(作为法庭记录的证据)显示,该机构曾指示某银行:“目前,FDIC 尚未决定银行从事此类活动是否需要提交任何监管档案。因此,我们恳请您暂停所有与加密资产相关的活动。” 在该案件中,有多封类似的 FDIC 信件被提交为证据。 此外,我们已知,2013 年执行「Choke Point 行动 1.0」的金融欺诈执法特别工作组包括 FDIC、司法部(DOJ)等机构。美国财政部下属的独立机构货币监理署(OCC)以及美联储(FRB)也参与其中。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也曾被提及。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并非唯一实施去银行化的国家。其他国家(如加拿大)也曾使用这一手段;英国也对政府主导的去银行化投诉展开了调查。 政府为何采取此举?会带来哪些影响? 去银行化的理由包括打击支付处理欺诈和阻止高风险企业开展业务,因为这些企业可能被认为与洗钱活动更相关。但这些举措往往被冠以「去风险化」的名义,即「金融机构不加区分地终止或限制与某些客户类别的业务关系,而不是针对性地分析和管理客户风险」。 在更广泛的应用中,去风险化和去银行化可被用作一种「党派工具」,单纯出于政治原因打击合法企业。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某些政府机构希望获得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和权力,决定「消费者可以在何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获取贷款、金融产品和其他银行服务」。 需要明确的是,问题并不在于某个政府机构是否尽职,而在于政府对合法企业的过度干预(或滥用权力),这些行为往往缺乏正当程序,也缺乏有效限制措施,并且大多在幕后进行。尤其是现有法律和合法手段已经足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