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粘贴=倾家荡产?黑客用0.001 USDT钓走125万,转账记录成致命陷阱!


根据Cyvers Alerts于2025年11月3日报告的一起地址投毒攻击事件,一名受害者因误将超120万美元USDT转入攻击者控制的地址而遭受重大损失,这反映了加密货币领域中地址投毒攻击的持续威胁和高度相似的操作模式。

🚨 本次攻击事件详情

攻击者首先向受害者地址发送了0.001 USDT的小额交易,这是一种典型的“地址投毒”手法,目的是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记录,诱使受害者在复制地址时误用攻击者控制的相似地址。在初始交易发生4分钟后,受害者不慎将1,256,000 USDT转入攻击者地址。资金在攻击者钱包中静置了6小时,可能旨在规避实时监控系统,随后攻击者在事件曝光前30分钟将资金兑换为其他资产(如ETH或稳定币),以增加追踪和冻结难度。这种攻击流程与历史案例高度一致,均利用了用户操作疏忽和地址相似性进行诈骗。

🔍 地址投毒攻击的常见模式

地址投毒(Address Poisoning)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社交工程攻击,核心在于利用区块链交易的公开性。攻击者会监控链上活动,识别出高净值地址后,生成与受害者地址首尾字符高度相似的钱包地址,并通过发送零价值或极小额交易(如0 USDT或0.001 USDT)污染受害者的交易历史。当用户后续转账时,若未仔细核对完整地址哈希而仅依赖前后缀对比,便可能误将资金转入攻击者地址。此类攻击在2025年呈现高发趋势,例如2月一名用户因类似手法损失6.81万枚USDT,5月某鲸鱼地址更是在3小时内连续两次被同一诈骗地址骗取总计260万枚USDT。

⚠️ 攻击背后的安全挑战

地址投毒攻击的成功暴露了当前加密货币生态中的多重脆弱性。一方面,用户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尤其在处理大额转账时容易因时间压力或界面设计缺陷而忽略完整地址校验。另一方面,链上交易的不可逆特性使资金一旦转出便难以追回,而攻击者通过跨链兑换(如将USDT转为ETH)或利用DeFi平台混币,进一步加大了资金追踪的复杂度。尽管部分安全团队如BlockSec可通过“全链路资金图谱”技术尝试追踪跨链资金,但攻击的即时性和匿名性仍使防范重于补救。

🛡️ 用户防护与应对建议

为降低此类风险,用户应采取多层防护措施。首先,在任何转账前务必人工核对收件地址的完整哈希值(而非仅首尾字符),并使用钱包的地址簿功能保存常用地址。其次,启用交易确认延迟设置,为大额转账预留二次验证窗口。对于机构用户,可引入多签钱包机制,要求多个授权方共同签署交易。若已遭遇攻击,需立即通过区块链浏览器记录交易哈希、攻击者地址等信息,并联系安全公司(如Cyvers Alerts或BlockSec)尝试冻结资金。同时,社区共享恶意地址黑名单也能有效遏制同类攻击扩散。

💎 总结与行业启示

本次125.6万美元的损失事件再次凸显了地址投毒攻击的低成本、高回报特性。随着加密货币采用率提升,此类攻击可能持续瞄准缺乏经验的个人或机构用户。行业需推动更严格的钱包地址校验标准(如强制显示完整地址或集成风险提示插件),并加强用户教育,强调“慢核对、快取消”的操作原则。唯有通过技术升级与意识提升的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压缩投毒攻击的生存空间。
ETH-11.61%
post-image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