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币种稳定币争夺战:亚企模式对决美国监管

稳定币:全球市场新热点与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之争

近期,全球监管环境逐渐明朗化,稳定币概念再度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数据显示,相关指数在六月中旬连续多日显著上涨。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场关于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形态的博弈正在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正以独特方式参与这场全球性竞争。

该公司高层近期公开表示,计划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目标是将全球企业间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并将效率提升至10秒内完成。这一宏伟计划背后,是从解决自身痛点到构建全球金融网络的宏大战略。

从本地基建到全球布局

该公司的国际业务战略强调本地化,包括本地电商、本地基建、本地员工、本地采购和本地发货。这种本地化策略是理解其稳定币布局的关键。

为在全球主流市场复制"本地化"模式,该公司需要为每个市场节点配备本地结算能力。例如,在日本高效运营需要日元稳定币,在欧洲落地需要欧元稳定币。这种业务驱动的合规需求,催生了对"本地稳定币牌照"的迫切追求。稳定币网络的初期目标是为分布式全球业务打造统一高效的金融操作系统。

随着B2B结算网络的建立,该公司的下一步目标是进军C端市场,实现全球消费者使用其稳定币支付的愿景。这一跨境消费体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传统外汇摩擦。目前稳定币市场高度依赖美元稳定币,非美元地区用户在支付时仍需频繁兑换币种,成本高效率低。该公司第一阶段构建的多币种稳定币体系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该公司的稳定币战略核心是直接瞄准传统贸易结算市场,以"合规"为核心竞争力,专注服务那些需要透明高效支付方案的全球实体企业。这种策略不仅切实可行,还具有较强的落地可信度。

两种模式: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构建一套不同的规则体系。最近,一项备受关注的稳定币法案在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然而,这仅是监管长征的第一步。该法案收到了大量修正案提案,一场关于规则细节的激烈讨论正在展开。

其中一项关键修正条款提议,非金融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不得发行支付型稳定币,除非获得特定委员会的一致同意。这一条款的最终解释和实施细则将由相关监管机构决定。如果限制被严格执行,科技巨头可能需要与持牌发行商合作,而非自行发行。

至此,在数字人民币之外,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发展路径呈现两种不同模式:一是以亚洲企业为代表的"垂直整合"模式;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监管驱动的模式,倾向于"发行与分发分离",但最终规则仍存在不确定性。

超越支付:地缘金融新格局

这些发展都发生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和重新评估SWIFT系统依赖的大背景下。某些企业的战略意图已超越纯粹的商业效率考量。有企业明确表示支持并推动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但最终能否实现仍取决于监管态度。这种多币种稳定币网络一旦建成,本身就是一个不依赖美元霸权的高效全球贸易清算层。

因此,这些布局可以被视为一次由市场力量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全球正密切关注这场由监管和商业共同推动的、可能决定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形态的大博弈。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1
  • 分享
评论
0/400
跑路预警Botvip
· 2小时前
监管总有漏洞的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