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数据学堂(八):一套崭新、ARK 参与研究的 BTC 神奇定价方法论!(III)

本文为 链上数据学堂 系列文章 第 8 篇,共有 10 篇。带您一步步认识链上数据分析,欢迎有兴趣的读者追踪本系列文章。 (前情提要:链上数据学堂(六):一套崭新、ARK 参与研究的 BTC 神奇定价方法论(I) ) (背景补充:链上数据学堂(七):一套崭新、ARK 参与研究的 BTC 神奇定价方法论(II) ) TLDR Cointime Price 系列文章将分为三篇,这是第三篇 强烈建议至少先阅读过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本文将介绍 Cointime Price 的另一种顶部观测方式 个人模型分享:Cointime Price 派发速率观测模型 前两篇文章内容的简易复习 在 Cointime Price 系列文章中,第一篇针对了 Cointime Price 的基础原理进行说明,并给出了一个抄底的应用; 而第二篇则是从「价格偏离 Cointime Price 的幅度」的视角切入,和各位分享了个人设计的 Cointime Price Deviation 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观测顶部的一个讯号过滤器。 如果是第一次阅读本系列文章的读者,建议至少先阅读过第一篇,否则后续在理解上很可能出现卡顿的状况。 逃顶应用方法论:Cointime Price 日派发率模型 一、Cointime Price 的规律 在往下讲之前,我们先再来看一眼 Cointime Price 的图表: 细心的读者应该有发现,Cointime Price 的变化其实有一个满明显的特征: 「急遽上升 ⭢ 平台期 ⭢ 急遽上升 ⭢ 平台期 ⭢ …」 根据本系列第一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 「Cointime Price 只有在长期持有者大量进行派发时会快速变化」,而 Cointime Price 本身又相当于「市场上筹码时间加权后的平均成本」,在派发阶段,场上剩余的持有者因为接受派发,导致成本提高,体现在图表上的就会是 Cointime Price 的快速上升。 利用这个特性,敝人设计了一个用来观测派发速率的指标,暂且将其命名为「Cointime Price 日派发率」。 二、Cointime Price 日派发率模型 要衡量变化速率,敝人在此采用了最简单的公式: 日派发率 = (今日 Cointime Price – 昨日 Cointime Price)/ 今日 Cointime Price 再对计算所得的数值,进行均线平滑化的处理。 将这个公式写入 Glassnode 后,可得到以下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每次牛市主升浪出现时,必然伴随 Cointime Price 的高派发率。 除了 2019 年有一次在接近底部时也出现高派发率以外,其余时间一旦出现高派发率,就是长期持有者加速派发的讯号。 至于 2019 年那次的高派发率,实务上并不会让我们产生误判,因为当时就算不看其他指标,单看价格也能知道那边不可能是「顶部」。 三、历史顶部的日派发率状况 按常理而言,每次 BTC 在周期性的大顶部出现时,通常不会只进行一次派发,这点不论从 URPD、Realized Profit、… 等指标都能看出。 逻辑上也成立,因为派发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完成的事件。 如上图所示,在顶部出现时,日派发率都会出现不只一次的大幅提升。 而在本轮牛市周期中,日派发率曾在 2024 年 3 月出现过一次加速,这点在 Realized Profit 的数据上也能得到印证,说明当时确实有部分长期持有者进行获利了结。 2024 年三月是本轮出现的第一次派发率高速提升;而在同年的 11 月,川普当选、价格快速拉升的过程中,派发率再次出现高速提升的状况。 从链上数据分析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警讯。 结语 以上就是链上数据学堂(八)的全部内容,Cointime Price 系列的分享至此告一段落。 有兴趣更深入学习链上数据分析的读者,记得务必追踪本系列文章! 如果想看到更多关于链上数据的分析、教学内容,也欢迎追踪我的推特(X)帐号! 希望本文有帮助到你,感谢阅读。 相关报导 链上数据学堂(一):你知道全市场的 BTC 平均成本是多少吗? 链上数据学堂(二):老是赚钱的 Hodlers 们,他们买 BTC 的成本是多少? 链上数据学堂(三):底部吸筹的庄家们获利了结了吗?〈链上数据学堂(八):一套崭新、ARK 参与研究的 BTC 神奇定价方法论!(III)〉这篇文章最早发布于动区BlockTempo《动区动趋-最具影响力的区块链新闻媒体》。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