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RA"的搜索结果
06:14
聊一聊当前DATs(Digital Assets Treasuries)面临的困局以及后续演变趋势: 先说困局:原本 $MSTR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彼时ETF现货的通道还没打开,微策略的正向飞轮使他能够支撑2-3倍甚至更高的mNAV。 但跟风者包括ETH、SOL的DATs面临的大环境截然不同,即便mNAV持续低于1的打折出售,好多美股市场的散户都未必买单。 因为散户有了更好流通的ETF现货选择,不用为机构构建的债务飞轮所圈住,同时,BTC、ETH囤货机构们并没有吧Yield生息的大门打开,故而投资DATs的风险并不小; 出路就很清晰了,DATs必须整合各类生息机制,把Treasury从死水变成活钱,单纯靠MSTR的债务杠杆路线或许很难走通了,不怪 @fundstrat 们不努力,而真的是大环境变化太大了。 至于,那些无Yield,又无溢价的小体量DATs,要么在跟风炒作无果后知难而退,要么面对Nasdaq未知的新规出清,就是这么残酷。 这对一些TradFi方向融合Crypto infra的金融类产品会是个大利好,因为这些DATs玩家必须得把手里囤的币拿出来生息才行,而 @ethena_labs 、 @FalconStable 等能做好此类撮合的产品也定会成为华尔街机构们的新宠。 这就是我非常Bullish 一些面向华尔街的金融类产品创新的原因:
ETH-3.37%
SOL-5.27%
BTC-2.5%
ENA-1.18%
13:43
在大部分人认为“VC币已死”、“技术叙事消亡”、“上所确定性暴跌”、“一切交易皆MEME”的恶劣市场环境下,我倒觉得buy dip in 技术类项目的时机来了: 1)唱空山寨季的整体预期值变相压低了项目估值。 一些优秀的项目和烂项目会走同样的空投—>上所撒筹—>做市盘整的阶段,因此在大量烂项目发币即巅峰的魔咒下,优质项目必然会被情绪连带错杀,这是我们逢低建仓一些优质项目的机会;比如,今天的 $ZKC $PROVE 如果换到 $STRK 的TGE大环境下会怎样? 2)技术项目Build和市场出位周期存在天然错位。 现在正处于技术积累的静默期,ZK、TEE、AI infra、Intent意图交易、高性能链等等,发了一堆币,都成了“技术负债”,但这类基础设施被看到需要等待应用层的爆发,等市场再来一次类似DeFi、NFT的应用层爆发时(AI Agent?),这类项目才真正有出头日; 3)技术类项目和MEME币的持仓体验天上地下。 我们可以在熊市靠技术审美选择一个技术类项目,长期持有享受高倍率增长,而MEME币虽然爆发力更强,但需要高强度PVP博弈,24小时盯盘,巨大的机会成本和心理压力大部分人都无法承受。在把控不住持仓价值波动的被动环境下,主动选择舒服的“持仓体验”至关重要; 4)市场正在进行“技术负债”类叙事的结构性出清。 那些纯粹造概念、蹭热点,而在关键赛道没有一定市场份额和生态位话语权的项目将被彻底淘汰,而相反那些定义技术标准,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同时存在上下游供给双边市场的技术方案,一定在等待二次绽放; 5)TradFi的大融合时代开启了新的价值锚点。 传统华尔街结构的配置采购需求会为技术类项目提供新的价值锚定,那些能为TradFi新流入资金、用户提供上游infra的项目一定很有前景,同时那些走出PMF路线愿意回购代币的项目,还有那些DATs能够持续带来增量资金的项目机会面都会更大。行业内卷带来了高认知门槛,但也定义了新估值和选标的方法论。
ZKC-10.11%
PROVE-10.37%
STRK-3.77%
07:31

以太坊基金会成立了 dAI 团队 有何亮点?

终于!以太坊基金会成立了dAI团队,特别想问:早点干嘛去了? 之前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AI Agent会成为诸多Crypto叙事的“救赎”。以太坊要巩固全球公链去中心化、安全结算层的定位,技术负债已经过于沉重了,需要一个能刷新旧技术的新应用场景,那大概率会是AI Agent。 那么,这个dAI团队计划做的事情有何亮点呢? 1)搞“AI Economy on Ethereum”,让AI Agents在链上自主支付协调,去掉中间商,这会需要诸多其他AI infra组件的成熟: 比如,AI Memory上下文记忆方案、AI Oracle实时动态价格喂送方案,AI
展开
ETH-3.37%
  • 1
05:28
现在开始,所有人都要想办法去发行自己的稳定币,所有VC都需要去投 去攒自己的稳定币项目,而且一定是美元稳定币 infra市场已经变了,稳定币就是新基建 所有的Defi 金融衍生品 交易业务的基础 发不了美元稳定币也不要去发什么欧元日元和数字人民币 BTC、ETH、SOL、BNB 稳定币才是新机会
BTC-2.5%
ETH-3.37%
SOL-5.27%
BNB-4.69%
05:42
等了这么久 @0G_labs 终于官宣了 Ticker——$0G 看他们的解释也比较有意思,Zero Gravity,零重力。其实也挺符合本身的调性,毕竟是从底层做出套适配 AI 的操作系统,一个专为 AI 服务、真正链上原生的 infra 层。 目前在跑的 AI 项目很多,有的搞模型分发,有的搞 Agent,有的做数据交易,有的做验证,很多看上去都不错,但最核心的问题是都不是在做AI 的基础设施上。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要调用模型,要搞推理,最终还得通过中心化接口去接 OpenAI,去用 Google Cloud,链上只是一个壳子,数据、算力、执行逻辑都在链下。 0G 在做真正能跑 AI 的 Layer1。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链上调用 AI工具,而是让 AI 从开始就在链上,拥有自己的运行环境、结算系统、任务调度、Agent 协议。模型本身都能作为一个资产在链上存在。 $0G 的定位是系统的核心通证 1️⃣部署模型要用 $0G 2️⃣用 Agent 做任务,需要抵押 $0G 3️⃣节点提供推理服务,拿 $0G 4️⃣Agent 把结果写链、做验证,通过 $0G 激励 5️⃣系统治理、参数调整、路径升级,$0G 投票决定 $0G 的出现,为后面更多Agent、AI 模型、计算节点间的链上协作,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坐标。 @0G_labs 是让 AI 本身链上化。不是链上使用 AI,而是 AI 本身就在链上诞生、运行、升级。
  • 1
  • 1
14:22
$AIN 值得盯一眼。它可能成为下一个MYX级别的机会,而且现在才刚刚启动。 从交易上看,关键信号已经陆续出现:现货带头成交,说明真买盘在进场;资金费率刚转正,多单开始发力但还没过热;未平仓量、价格和成交量三线齐升,斜率很快就要起来了。 这种结构一旦启动,很容易走出一波“现货推高、合约加速”的行情,节奏快、幅度大。AIN就属于这类标的——一旦起飞,FDV可能直接跳涨到3亿甚至5亿美元级别。换算成涨幅,两倍只是起步。 横向对比同赛道项目:MemeCore已经冲到180亿以上,但位置偏高;Humanity这类身份+AI混合体估值在4亿左右;还有一些数据或模型类项目如SkyAI、XNY等,FDV多在5000万到1.5亿区间。而AIN作为开发入口级的Infra,属于平台层级标的,理应享有比工具类项目更高的估值水平。3亿到5亿美元,完全可能只是它的第一目标位。AIN的FDV目前才1.31亿美元,往上走到3亿就是2.3倍,冲到5亿就是接近4倍空间。 基本面的支撑也很强:Agentic IDE + 应用商店的基建架构已经初步成型,加上Nvidia的生态背书,一旦资金开始做“估值切换”,价格很容易顺畅上行。 催化方面,潜在看点不少。技术面有Nvidia生态的持续曝光、Aptos合作推进、新场景落地;交易面可能上新交易对、提升流动性;情绪面则可能迎来AI板块轮动和KOL集中发声。Alpha榜单一旦带起流量,资金很可能会快速完成对AIN的“估值重塑”,价格很容易走出类似MYX的垂直上升走势! $AIN {alpha}(560x9558a9254890b2a8b057a789f413631b9084f4a3)
AIN-6.14%
MYX-0.79%
M-3.69%
H0.19%
  • 1
  • 1
13:11
最近广场被各种暴富帖子刷屏,我觉得吧没赶上的就让它过去吧,别再只盯 $MYX 了,下一个机会可能就是 $AIN。 AIN 现在 FDV 只有 ~$131M,而同样挂着 AI Infra 标签的票,很多已经炒到几亿甚至十几亿。 换句话说,只要资金愿意把 AIN 的 FDV 从 $131M 拉到 $300M,就意味着价格直接翻 2.3 倍;如果推到 $500M,那就是 3.8 倍! 关键是这币有硬故事: AI + Nvidia Inception 背书 Alpha+Perps 工具齐全 Aptos 合作 + Animoca / DWF 投资 叙事 + 低位 + 机构 = 这就是资金最喜欢的 FOMO 材料,现在市场情绪好,整体看下来下一个爆发的山寨可能就是它。
MYX-0.79%
AIN-6.14%
11:20
用ai分析了一下 在币圈可能会: 一级市场:容易看走眼,投了太多概念却落不了地。 二级市场:容易被叙事骗炮,追高。 54% 随机应变(中间值) 灵活度一般,说明遇到极端波动(比如黑天鹅、瀑布行情)时可能会反应慢半拍。 情绪细腻 + 内向 这在市场大波动时容易导致自我怀疑,尤其是连续亏损的时候,更容易陷入“孤独+自责”。 适合的方向 一级市场(早期投资 / 项目孵化):✅ 很适合 你有想象力(发现叙事)、内向冷静(能做深度研究)、果断(敢下注),整体更偏一级市场。 建议:专注在 2–3 个大赛道(比如 DeFi Infra + AI narrative + Meme 文化),不要贪多。 二级市场(合约/短线投机):⚠️ 中等适合 你的果断是优势,但情绪细腻和想象力过强,可能导致 FOMO 或过度预测市场。 如果做二级,更适合 LP 流动性管理,因为你偏冷静,可以长期吃手续费,而不是频繁合约搏杀。 发展建议:如何朝着优势进化 放大长板: 天马行空 + 内向思考 → 发展成 “趋势捕捉 + 深度研究” 的能力,像 top VC 一样提前卡 narrative。 自信果断 → 保持“执行力”,别陷在无限思考里。 补齐短板: 风险控制机制:给自己设立止损/止盈规则,避免天马行空导致不切实际的长期持有。 外部反馈机制:和靠谱的社区/DAO 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 定位: 一级市场:研究 narrative、项目基本面,下注少数大概率趋势。 二级市场:少碰高杠杆合约,适合做 DLMM、Grid、Arb 这类偏稳健策略。 练到啥时候才能成为entj或者intj。
DEFI-0.16%
INFRA-0.01%
MEME-4.81%
FOMO-3.75%
08:12
「一颗星星的闪耀或许偶然,但群星的汇聚必然昭示方向」 在 Web3 里,链内生态与传统资本常常是两条平行线,很少会在同一个项目上交汇。 DeAgentAI @DeAgentAI 却同时拿到了 Momentum @MMTFinance 的认可与硅谷 Valkyrie 的注视,这样的组合像是两道光在同一处聚焦,也让它的走向更值得留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站稳生态的第一步 」 在 Sui @SuiNetwork 生态里,DeAgentAI @DeAgentAI 首先得到的支持是头部 DEX MMT @MMTFinance 这相当于链内的权威认可,意味着它不只是一个外来噱头,而是被生态龙头主动接纳。 对任何项目而言,这样的背书都是打开生态大门的通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硅谷的另一只手」 硅谷 Valkyrie Fund 也宣布投资,让 DeAgentAI @DeAgentAI 的累计融资突破千万美元。 Valkyrie 一直聚焦 GPU、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等硬科技,手里有 exaBITS、Feon Energy 这样的代表案例。 如今转头关注 Web3 AI Infra,说明它的可信执行网络确实解决了真实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写下的注脚」 Suiscan 数据显示,过去 30 天 DeAgentAI @DeAgentAI 在 Sui @SuiNetwork 基础设施赛道增速排名第一。 同时它并未局限在单一链上,而是扩展至 BSC、BTC,并与 suiet_wallet、SuiHubAPAC 等伙伴展开合作。 核心产品 AlphaX 预测准确率达 72%,连续实盘盈利,衍生的 CorrAI、TrueSight 进一步推动 InfoFi 网络构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融资之外的答案」 这轮资金并非终点,而是筹码。 能在融资环境收紧的当下同时获得 MMT @MMTFinance 与传统硅谷基金的认可,本质上源自它对「连续性、同一性、共识性」三大难题的突破。 AI 与 Web3 的结合能否跑出成果,或许要从 DeAgentAI @DeAgentAI 的后续落地里寻找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I-3.85%
MMT-3.53%
INFRA-0.01%
08:07
当 @MorphLayer 遇上 @Bantr_fun ,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目前袋鼠的发展: 1. #Morph 已经有能力承载百万级用户的社交娱乐应用。 2. 对于应用方来说,#Morph 的 infra 能大幅降低开发和迭代成本。 3. 对于用户来说,它提供的性能体验,远远超过了传统 L2。 未来可以走得更远
FUN-4.3%
INFRA-0.01%
  • 3
11:18
从未听说过这个,几乎没有人谈论它: 谷歌正在开发他们自己的L1。 与我们看到的Stripe、Circle或Robinhood最近的大多数举措不同,谷歌并没有走EVM路线。他们正在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技术栈。 说实话,我认为以太坊和索拉纳会很好,因为它们在行业中已经巩固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它们强大的分销、流动性和吸引到的人才池。 但这对所有像 Aptos、Sui、Monad 等伪闪亮的新通用 L1 来说感觉非常悲观。 Infra已经死了,转向使用案例。
OWN2.19%
L10.75%
THINK-3.5%
ETH-3.37%
03:40
刚看完一篇「@0G_labs」的采访,说的挺清楚的,简单总结几句我自己的理解: 现在的 AI 堆栈,不管是模型、数据还是算力,几乎都来自大厂。 虽然方便,但成本可能比较高,而且还得按着他们的规则来。 0G用的是模块化设计,从底层出发: ▰ 总交易超过了 6.5 亿 ▰ 验证器数量有 8000 多个 ▰ 单个DA分片测试网已经能跑 11K TPS 采访里讲得很清楚: 「真正的瓶颈不是 GPU 数量,而是有没有稳定的数据流、有没法用得起的 infra、有没法验证模型输出的机制。」 0G 的方向是做一个 DeAI OS,就是一个能跑 AI agent 的开源操作系统,但不依赖 AWS和闭源 API。 有没有用是后面的事,但至少方向是清晰的,不是画大饼。 #KaitoAI
INFRA-0.01%
DEAI-8.14%
AGENT-8.84%
AWS9.77%
06:49
#Crypto# 仓位 (保持看涨偏向) #Bitcoin# 回落至$113K以下,但仍处于更广泛的看涨结构中。 在$BTC $108K–$110K附近的买入区间仍然是关键支撑。如果风险情绪保持积极,上行目标为$118K–$120K。 #Ethereum# & 主要 #ALTs# 随着 $BTC 下跌。 ETH的积累机会。 关注BTC市场主导地位——如果停滞,ETH和大型山寨币可能会更强劲地轮动。 #山寨币轮动叙事随着流动性降低而增长=更高的贝塔。 仓位在强叙事中 (#AI, #去中心化金融 #infra, #真实世界资产代币)。 关注相对于BTC表现出相对强势的交易对。通过设置紧密的止损来进行风险管理。
BTC-2.5%
IN-18.35%
ETH-3.37%
MAJOR-9.01%
01:39
CoinVoice 最新获悉,据 Infra 发布的数据显示,Raydium 已累计花费 1.963 亿美元回购 7100 万枚 RAY,占流通量 26.4%。
INFRA-0.01%
RAY-5.41%
01:03
币界网消息,Infra 发布数据显示,Raydium 已累计花费 1.963 亿美元回购 7100 万枚 RAY,占流通量 26.4%。
INFRA-0.01%
RAY-5.41%
01:02
CoinVoice 最新获悉,据 Infra 发布的数据显示,Raydium 已累计花费 1.963 亿美元回购 7100 万枚 RAY,占流通量 26.4%。
INFRA-0.01%
RAY-5.41%
00:04
Anoma刚刚推出了一个以意图为驱动的街机下探S.H.R.I.M.P.,它比乍一看更有趣。 这不是关于硬币、排行榜或代币耕作的事情 这完全是控制循环 + 实时意图结算 → Reflex作为界面 → @anoma infra 作为游戏引擎 → 玩家行为 → 表达为意图 → 在链上结算 白色 = 50 分 蓝色 = 100 分 红色 = 200 分 黄色 = 300 分 ( 限额 ) 没有抽象,没有隐藏的激励,只有您的输入与意图架构之间的反馈循环 感觉微不足道? 它是相同的架构,可以路由复杂的多方交易或保护隐私的交换,只是现在穿着一套虾的服装。 观察虾 这只是更大事情的演示
MORE-10.19%
LOOKS-2.09%
NOT-3.53%
TOKEN-4.38%
15:35
稳定币支付infra 诸侯时代开启了。所有人都想抢 @trondao 的生意。 - @PlasmaFDN backed by @Tether_to - @arc backed by @circle - tempo backed by @stripe 中国的创业者还在卷u卡,外国的创业在做visa了。 如果chatgpt和twitter这样的大merchant可以直接接受稳定币支付的话,u卡的场景会少一半。 海外大厂直接跳过u卡的中间态产品,下场做稳定币支付的visa network毫无疑问会加速稳定币的支付场景推广。 稳定币支付的游戏,真的越来越精彩了!
INFRA-0.01%
ARC8.44%
09:14
最近相比 $ETH 的稳健上行, $SOL 的表现略显拉垮了些。$4,300 vs $175,这个价差背后藏着什么玄机?我个人理解,深层次是一场关于“谁才是机构宠儿”的暗战: 1)ETH已经拿到了进入传统金融世界的“通行证”——ETF获批后累积净流入已超10B美元,场外资金可以合规入场,这相当于给机构开了一扇正门。 而SOL的ETF申请还悬而未绝,现实现状就是有资金管道差,直接影响了价格表现。当然,这也可以解读成SOL还存在补涨的空间,毕竟SOL的ETF并非完全没戏,只是需要更多时间走合规流程。 关键是,ETH 微策略已经在SharpLink、BitMine等美股上市公司的购买力下,已经有一定机构Fomo示范效应,会带动更多企业Treasury资金配置,这会给ETH制造庞大的华尔街场外资金动能; 2)目前ETH和SOL的稳定币规模差异还狠悬殊,数据是 137 B VS 11B,大家一定很疑惑,又是美国蓝血基因,又是链上纳斯达克,为啥这一波美国稳定币政策引导的稳定币大战,Solana掉队如此严重? 其实也不怪SOL,背后是链infra去中心化、安全性以及流动性深度的终极考验,以太坊上USDC(655亿)、USDT、DAI三驾马车牢牢把控着稳定币市场,这背后是Circle、Tether等机构对以太坊网络的绝对信任; 虽说SOL背后的VC都是美国资方,但华尔街这帮新机构买盘可能顾及不了那么多,只看现实的数据差就可以了,这可能是SOL短期无法抹平的数据规模差异。但,客观来说,SOL的稳定币增速其实不错,包括PayPal的PYUSD也选择在Solana重点发力,都给了不少想象空间,只是还需要耐心; 3)曾几何时,SOL的链上经济活力爆表,PumpFun日交易量破千万美元,各种MEME土狗满天飞,但问题是,现在还处于大机构的筹码积累期,大资金更看重的是合规通道、流动性深度、安全记录这些“硬指标”,而不是链上有多少个MEME在PVP。 换句话说,现在还不是散户主导的PVP叙事周期,反过来想,这种链上活力恰恰是SOL的差异化优势。等市场周期转换,散户FOMO重新点燃时,SOL积累的这些创新玩法和用户基础,可能会成为下一波行情的引爆点; 4)作为SBF“亲儿子”的SOL,或许还在受FTX崩塌效应的影响,从260美元跌到8美元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虽然技术上SOL已经完全独立,但在机构记忆里,这种关联性就像个疤痕,时不时会被拿出来说事。 况且,能从8美元涨回175美元,本身就证明了SOL生态的韧性。那些在最黑暗时刻还在Build的团队,成了SOL重新构筑公链长城的新力量,这种浴火重生的经历,长期看可能是好事; 5)ETH走的是layer2分层路线,虽然被诟病流动性割裂,但这恰恰符合机构的风险隔离需求。而SOL的一体化高性能路线,所有东西都在一条链上跑,这种“All in One”的模式在机构眼里反而是风险集中。 所以你看,Robinhood牵手Arbitrum就是个例证,用机构视角来看,ETH的高Gas缺点反而成了筛选高价值交易的优点,虽然和Mass Adoption 背道而驰,但现在主旋律谈的又不是Mass Adoption,是谁能得华尔街机构宠的游戏; 6)最后要补充一点,就是时间共识累积差异了,ETH有9年历史,SOL才4年,虽然Jupiter、Jito这些原生项目已经展现出世界级的产品力,但和Uniswap、AAVE、MakerDAO等这些DeFi巨擘比,其背后存在的市场教育、生态沉淀和信任积累的差距。 总之,E卫兵的苦痛记忆没准在一场市场新Fomo下会滋生一波S卫兵出来,但这场较量在我看来本质就是机构叙事和散户叙事阶段性的错配,无它。毕竟,ETH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而SOL的成长速度,其实已经相当惊人了。
ETH-3.37%
SOL-5.27%
FOMO-3.75%
INFRA-0.01%
16:10
最近在梳理Web3基础设施赛道时,Chainbase这个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个专注区块链数据互操作性的平台,它正在尝试解决行业里最棘手的几个问题。现在市面上有超过200条公链在运行,但彼此之间的数据就像孤岛一样割裂,开发者想调用跨链数据得折腾好几套接口,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Chainbase的做法挺聪明,他们搞了个统一的数据中间层。实测下来,这个平台的响应速度确实能打,查询延迟控制在300毫秒以内,比直接爬链上数据快了一个数量级。有开发者在社区反馈,原本需要自己搭节点维护的EVM历史数据,现在通过他们的API三行代码就能调取,gas费还省了60%左右。这种体验优化对中小团队特别友好,毕竟不是谁都有钱养一队infra工程师。 说到生态建设,Chainbase的$C代币设计有点东西。不仅用来支付服务费用,还接入了节点质押和开发者激励。上个月他们公布的数据挺亮眼,已经有超过8000个DApp接入了系统,日均处理查询请求突破4000万次。这个规模在同类项目里算是头部了,关键是月增速还保持在30%以上。 从投资角度看,Chainbase踩中了两个关键趋势:一是跨链交互需求爆发,二是Web3应用对标准化数据服务的依赖加深。现在他们覆盖了以太坊、Polygon等12条主流链,技术路线图显示下半年要支持Solana和Sui。如果执行到位,这个先发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毕竟在区块链世界,谁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谁就捏住了生态流量的闸门。 {future}(CUSDT)
C-7.96%
INFRA-0.01%
DAPP-22.54%
ETH-3.37%
  • 1
16:21
孟买,阿克拉,马尼拉。 你或许从未踏足过这些城市,但在这些城市的某个角落,总有那么一两家小小的 Money Changer(货币兑换点),提供着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服务:用美元换本地现金,或者反过来。 为什么这些城市的换汇点如此密集? 因为对于大量生活在“本币不稳定”国家的人来说,换汇是一种生存本能👇 // 本币贬值太快,工资今天领明天就不值钱; // 银行系统覆盖不足,跨境转账贵又慢; // 政府资本管制严重,合法渠道受限; // 收美元、花本币,已经是现实中的“默认金融路径”。 于是他们就靠着这些看似简陋的小店,用现金对现金完成日常经济循环。这些 Money Changer,实际上构成了现实世界中最原始、最草根的外汇系统。 没有华尔街的算法交易,没有做市商、清算机构和繁复的 KYC 流程,但它灵活、可访问、全天候,为数以亿计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生存的流动性。 Mento 把这一切搬上链 @MentoLabs 正在试图重新定义这件事儿,我们可以想象 Mento 是链上的“平民 IMF”,它想为每一个被金融排除在外的人,提供一个公平、稳定、开放的链上外汇基础设施。 ——没错,即便到了2025,这依然很有必要。这就是 Crypto 存在的必要性。 进入 V3 版本后,Mento 不再满足于发挂钩法币的稳定币、做个 swap。它的目标变成了: // 链上外汇锚点 // 多链本地“央行”系统 // 为下一代全球支付系统提供可组合流动性 // 稳定币 + Oracle = 零滑点换汇体验 在底层设计上,Mento 丢掉了传统 AMM 模型,采用了一个非常适合外汇需求的机制组合: 固定价格做市商(FPMM) + 预言机定价(Oracle) 你不是和池子对手方交易,而是和一个实时汇率预言机交易,价格来自 @chainlink / @redstone_defi 的链上预言机喂价,换多少都不会滑点,哪怕是一笔 1000 万美元。 这让它特别适用于: // 本币稳定币兑换 // 跨国汇款 // 商业对公结算 // 多链间的稳定币套利 换句话说,它不是靠 TVL 卷市场,而是靠精准的汇率锚定能力和链上清结算效率,在构建跨链外汇“高速公路”。 Mento V3 最重要的一步,是引入了 CDP(Collateralized Debt Position 抵押债务仓位)系统。 你可以抵押 ETH、BTC、CELO、USDC 等资产,直接铸造本地货币稳定币: 比如: - 用 SOL 抵押,铸造菲律宾比索(PUSO) - 用 ETH 抵押,铸造尼日利亚奈拉(cNGN) - 用 BTC 抵押,铸造印度卢比(未来支持) 这不再只是稳定币兑换,而是本地链上货币发行机制的复制品。 Mento 变成了一座座“链上央行”,为每个货币区构建一个无需许可、链上可审计、可扩展的货币系统。 这也是它在“链上 RWA 汇率系统”中的独特立足点。不是说说而已,Mento 已跑通真实场景。 不同于大多数还在白皮书阶段的稳定币项目,Mento 已经深度整合到真实世界支付网络中。 它是 MiniPay(由 Celo 提供基础设施的移动钱包) 的核心结算引擎,MiniPay 主要面向非洲市场的非加密用户,直接打通了 USDC → 本币支付路径。 截至目前, Mento 已达成下列傲人成就: // 7 亿笔链上交易 // 800 万+ 真实用户 // 结算总金额超 150 亿美元 这些交易不是机器人刷量,也不是空投交互,而是真实世界里的人,用稳定币支付水电费、房租、餐饮、转账。 这才是“去中介的金融普惠”该有的样子。 要实现这一切,Mento 并不死守单链。它已经支持包括: - Celo(主链) - Ethereum - Solana 并通过和 Wormhole 合作,实现了 40+ 条链之间的稳定币跨链流转。 这意味着: 你可以在 Solana 上铸 cZAR(南非兰特),在以太坊上消费,最后通过 MiniPay 在 Celo 上提现到本地钱包。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链上版的 SWIFT + Visa + MoneyGram 的结合体。 代币经济学:未上线但结构清晰 虽然 Mento 的治理代币尚未上线,但机制已经明确:所有交易手续费将被用于回购 + 销毁,系统收入和协议增长挂钩。 TGE 计划暂未公布,或许等待生态完成 V3 铺设后正式启动。这意味着,随着更多交易量、CDP 抵押需求和跨链兑换发生,协议的收入会直接驱动治理代币的稀缺性。 对于长期主义者来说,这会是一个非常干净且与真实世界挂钩的价值捕获模型。 总的来说:Mento 应该被看做链上的外汇 infra,而不是另一个“玩转稳定币”的DeFi, 在稳定币大行其道的当下,它或能成为一套通用的全球化货币清算系统。
SWAP-1.8%
LINK-4.31%
RED-7.26%
DEFI-0.16%
01:54
GAEA 是一个正试图通过融合 去中心化基础设施 与 情感智能 重塑 AI 价值生成机制的创新平台。如果你热衷参与 DePIN 或情感 AI 生态,那就不要错过GAEA. #GAEA# #Infra# #Airdrop#
INFRA-0.01%
AIRDROP-3.86%
07:04
币界网消息,Suiscan 公布最新 30 天增长榜,AI Infra 项目 DeAgentAI 登顶 Infra 赛道 Top 1,成为过去 30 天 Sui 生态增长最快的基础设施项目。
INFRA-0.01%
SUI-3.85%
06:14
CoinVoice 最新获悉,Suiscan 公布最新 30 天增长榜,AI Infra 项目 DeAgentAI 登顶 Infra 赛道 Top 1,成为过去 30 天 Sui 生态增长最快的基础设施项目。
INFRA-0.01%
SUI-3.85%
08:54
如果有golang写的比较好的 可以联系一下我 我在做各交易所的 infra api 架构已经有雏形 是我认为比较适合做套利跟高频的 当然未必是最佳解 想再找一到两个高人共同开发维护 跟其他开发者不一样 我对白嫖仔很反感 所以不会open source 只开放给有贡献的人 里面也不会有策略
INFRA-0.01%
03:38
在很多人还在为 L2 的数据可用性吵个不停的时候,@Gata_xyz 已经悄悄把路线图翻到下一页了: “Gata Data Avail SDK is now available for developers. Developers can now build L2s secured by Avail DA while also leveraging Gata's zk coprocessor for fast and cheap computation.” 这句话翻译成更通俗的语言就是:Gata 正在帮你把「做一个新 L2」的成本,打到骨折价。 01 / 「DA + zk Coprocessor」这组CP,野心不小 先从组合拳说起。 Gata 提供的是一整套“打包服务”: 一方面,通过接入 @AvailProject 的 DA 层,解决了 Rollup 最头痛的“数据上链”问题; 另一方面,用自己的 zk coprocessor 模块,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可验证计算能力。 这像是为开发者准备好的「厨房+灶台」:DA 是你稳固的基础建设,coprocessor 是你高效的烹饪工具——想烧菜、炒饭,甚至办酒席,Gata 都给你配好了锅碗瓢盆。 这一步其实蛮关键的。过去,很多项目都卡在「rollup infra 太重、DA 成本太高」这个阶段,而 Gata 正试图通过一体化、模块化的方式,让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被规避掉。 02 / 不只是“更便宜”,还有“更聪明” 从逻辑上说,Gata 是一种带智能组件的 L2 构建器。 这不仅仅是“便宜地造一个 L2”,而是“用 zk coprocessor 去构建更聪明的 L2”。 这会打开什么可能性?比如: 未来链上游戏逻辑的快速执行与验证; AI 模型在链上运行但又不至于烧钱; 多链部署中的统一计算层,而不是各自为政…… 别忘了,这些都不是 PPT 上的愿景,而是真正能跑起来的模块。Gata 的 zk coprocessor 已经上线,它不只是个“技术名字”,而是构成你 infra 堆栈中的一个核心部件。 03 / Gata的下一步:基础设施的“零售化” 如果说 Celestia 是DA领域的“仓库批发商”,那 Gata 更像是把这些模块“打包上架”,卖给每一个 builder 的零售商。 你想做 Appchain?行,Gata 提供了高效的计算模块。 你想做 Rollup?也行,直接调用 Avail DA + Coprocessor 套餐。 你想做 AI infra?同样适用,zk 验证、低延迟、模块化。 这像是 Web3 infra 的“Shopify 化”:不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做砖头、打地基,而是直接选模板、拼插件。 在这样的范式下,infra 不再是开发者的门槛,而成为助推器。 结语 Gata 正在用很工程师思维的方式,把复杂的 infra 简化,把“rollup as a service”这件事真正产品化。而它背后与 @AvailProject 的深度绑定,也让这种产品组合具备了高度的实用性。 Web3 infra 的范式转移,从“做出来”到“用得起”,正由 Gata 们悄然推动。 下一波 builder,可能就在这片轻量、可组合的基础设施上,写下新故事。 @Gata_xyz @AvailProject
AVAIL-4.21%
ZK-3.44%
FAST-3.63%
INFRA-0.01%
  • 1
  • 1
09:46
比特币超级周期:散户出局,十年慢牛或成定局 【白话导读】加密市场已告别单一周期,演变为四种玩法并行:比特币超级周期,机构主导的十年慢牛,散户筹码被挤出; MEME短波周期,从草根狂欢到专业割韭菜场,投机难度骤增;**技术叙事长周期**,Layer2、ZK等需2-3年酝酿,死亡谷抄底或迎10倍回报;创新小热点周期,1-3个月窗口期,AI Infra等或催生“AI Summer”大叙事。 单一“四年一轮回”思维已失效,适应多周期并行策略,方能在复杂市场中胜出。 详情请看:
BTC-2.5%
MEME-4.81%
ZK-3.44%
INFRA-0.01%
  • 1
11:02
曾经,我们把“部署”当作一件枯燥事:选服务商、配配置、踩无数坑。 但在AI和Web3越来越融合的当下,一种全新的范式正在发生——Spheron 就是这场范式转变的发起者之一。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infra,不是另一个公链、L2、或算力市场。 它是一个全栈无权限的计算生态系统,更像是“去中心化版的 AWS + Hugging Face + Render”,把高性能算力、模型部署、推理调用、资源变现等一整套流程,全都打包交给了开发者。 最核心的不同是:Spheron 把 infra 变成了一种公共品,真正做到“社区驱动”,谁都可以 plug & play 地参与进来,不用排队、不用找关系,更不用被大厂抽走 80% 的利润。 目前它已服务 Gensyn、Kuzco、Gradient、Sentient 等头部团队,产品落地不讲故事、直接交卷。 7月29日即将迎来 TGE,也许会是另一个点燃叙事的关键时间点。 说到底,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又快又便宜”的节点商,而是一个能承接下一轮 AI + DePIN 想象力的底座。 Spheron,这一次可能就是那个答案。 @SpheronFDN
INFRA-0.01%
AWS9.77%
RENDER-4.45%
00:08

自带1300万年收入,Spheron“营收达标再发币”为AI赛道树立新标杆?

又一个项目TGE时就带着ARR成绩单了!最近, Spheron Network带着1,300万+美元的ARR收入宣布TGE了。 营收跑出来,生态跑起来,再来谈TGE,这样的标准会成为以后AI infra赛道TGE的标配么? 来具体看看, Spheron这个项目: 1)Spheron Network是一个去中心化计算网络,通过汇聚全球GPU/CPU资源为AI训练、推理和渲染等高性能计算任务提供服务。 除了算力资源外,平台还集成了IPFS存储、ENS域名管理、基于Arbitrum的智能合约部署等配套服务,能够为AI开发者提供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支持。 从技术架构看,Spheron构建了一个
展开
13:11
⚡️Congratulations! $SEI 又往机构标配迈了一步—— CoinShares 在瑞士 SIX 上线 SEI 的质押型 ETP(代码 CSEI),0 管理费、2% 质押收益,MiCA 合规,CoinDesk 官方背书。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还有点意外: 一个如此年轻的公链,竟然能连续被两家欧洲资管公司(Valour 和 CoinShares)挂牌推出 ETP,还是带质押收益那种,就说明一点: 它已经不只是 infra,它会变成资金的选项,被传统金融当成可以下注的基础设施了。 感觉 @SeiNetwork 这个项目还挺神奇的,链上话题感不强,链下大动作不断,根本不走web3主流叙事的流量打法,一心一意走金融逻辑、走传统资本路径搞合规。 先找到有钱的那群人,然后打入他们的系统,直接搞渗透。 说不定哪天就有 SEI 微策略了,有点意思哈!
SEI-4.52%
SIX-2.7%
INFRA-0.01%
  • 1
  • 1
12:03
Monad 刚刚与 @theblessnetwork 🔥 合作 您现在可以使用 bless compute 从 monad 获取链上数据并发送交易 去中心化计算与高速链相遇 -更快的交易 -更便宜的操作 -infra 为真正的构建者 又一步接近社区驱动的基础设施 由我们构建——为我们 你对此有多看涨?
SEND-2.16%
INFRA-0.01%
05:47
观察了一下最近在一级投资市场受青睐的项目,发现一个共性:都倾向于“混合创新”,用web3的技术infra来承载web2商业模式经过验证的成熟商业逻辑。 比如, @go_lightyear 把传统股票ETF投资逻辑搬到Web3、 @HilbertCapital 专攻数字资产量化策略、 @bitcoin2100m 做加密资产专业配置、@ElysiumLab_io 打造比特币日常支付钱包等等。 这些项目,大多属于融合创新的范畴,本质上和一些web3项目“借壳上市”以及一些美股储备加密资产涉足Crypto背后的运作逻辑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说实在的,背后有三个核心原因: 1)纯原生链上创新项目遭遇天花板。不仅用户规模难以突破圈层,商业模式也高度依赖Tokenomics激励,关键是叙事和业务设计也陷入了“自嗨”困境,这在流动性相对匮乏的低迷市场,显然会非常被动; 2)监管环境的“加密友好”特性显现。BTC、ETH的ETF现货,GENIUS、CLARITY法案的确立,华尔街金融机构的FOMO入场等等,都让加密资产从原本的小众投机标的变成了更主流化的金融衍生品。毋庸置疑,这种情况下,主动拥抱传统金融成熟的商业模式或主动寻找web3有可用性的技术infra等混合创新方向都会是“香饽饽”; 3)用户的投资需求也趋于成熟化。原本加密用户往往在意产品或协议是不是去中心化,并按共识强度给项目评级,但随着主流web2大规模人群的涌入,用户其实就只关心好不好用、安不安全、赚不赚钱。因此体验更加简单,收效更加直接的产品会更有市场。 那么,接下来的投资方向会如何?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做出判断,未来3-5年的主流投资方向,或许会围绕“传统业务的加密化改造”展开?: 1、投资、支付、资管,保险、征信、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结算等细分金融市场都会涌现大量“传统业务逻辑+加密技术底层”的项目。加密infra会趋于藏在后端,只为解决成本、效率、透明度问题,而用户感知到的前端体验和传统产品几乎无差; 2、技术标准化和基础设施的“隐形化”会成为重要趋势。支撑web3+web2融合创新的全新infra不再受限于原先的Crypto Native范畴,也不追求技术概念的炫酷,而只是专注于提供可靠、高效、低成本的加密技术支撑,“模块化、链抽象等”不再是受追捧的热点赛道,但却会实实在在成为一些亮眼产品的底层; 3、传统金融机构会转向“主动入场”。不再是简单的买币储备或投资Web3项目,而是直接用自己的牌照、资源、用户基础来做加密业务的本土化改造。比如,银行推出稳定币支付、保险公司做链上保单、券商做加密资产托管,这种巨头下场会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和用户,也会加大产品化的内卷,带动行业的逐渐成熟。
INFRA-0.01%
BTC-2.5%
ETH-3.37%
FOMO-3.75%
07:00
Satsuma:被大机构买爆的“跑节点工厂” 这轮 Modular 热里,有个低调项目 @Satsuma_UK ,一家专做模块化区块链 infra 的“节点即服务”平台。 支持 Celestia、Polygon、ZK Stack、Arbitrum Orbit 等模块化架构,一套 SDK 下去就能帮链搞定 indexer、RPC、数据镜像,甚至一键部署完整 infra。 ♦️ 定位很清晰: 不是做链,也不做 middleware,而是填了所有 AppChain 搞 infra 会踩的一堆坑,特别是开发初期没人维护 RPC 的问题。 ♦️ 增长数据也不花哨,但很实: 1. TVS(Total Value Served)增长 40x+ 2.客户包括 Zora、Redstone、Worldcoin、Axiom 等 3. 上线不到一年,跑了上百条链 ♦️ 更重要的是资本端的“集体下注”: 这轮融资由 a16z、Paradigm、Canonical、Robot Ventures 等联合投了 5.4M——基本把 Infra 方向有话语权的全拉上船了。 对 modular AI、ZK、Data availability 等新公链来说,Satsuma 这种外包 infra 是刚需;而对 AppChain 开发者来说,这就是链上的 Vercel。 市值小、切口准,能被买爆也不难理解。
INFRA-0.01%
TIA-2.88%
ZK-3.44%
ARB-2.99%
03:18

DeAgentAI 旗下 AlphaX 在 Sui 链预测大赛两周内获 86K+ 用户参与,交易量增长 232%

CoinVoice 最新获悉,AI Infra 项目 DeAgentAI 社区孵化产品 AlphaX 开展的「Predict2Win: SUI Season」预测信号交互大赛进行两周以来表现亮眼,累计吸引超过 86,000 个用户参与,产生 73.2 万笔链上交易,交易量增长达 232%,在 Suiscan 项目排行榜中位列第 16 名,成为 Sui 生态 AI Infra 赛道的头部项目之一。 AlphaX 是 DeAgentAI 推出的 AI 驱动价格预测平台,专注于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加密货币价格信号预测服务。平台通过 AI 算法分析市场数据,为 BTC、ETH、SUI 等主流代币提供预
展开
SUI-3.85%
09:33
ZKWASM: 微型 zk-infra 有可能出现剧烈诱高 新鲜的交易触发器 1. 7月22日,Gate同时推出了现货和无期限期货(杠杆20×),交易对为ZKWASM/USDT。 2. 同时启动了Launchpool活动:为参与者提供USDT和代币的质押以及空投。 3. 该代币在其他几个地方进行了TGE,迅速扩大了受众。 活跃的社交活动 大型加密账户将ZKWASM纳入了“本周热点事件”摘要,推文获得了数万次观看——这是FOMO的早期信号。 小市值下的异常成交量 交易量已经超过市场总市值的70%——对于微型小币种来说,这是一个极其"火热"的比例。 基础叙事 Delphinus Lab正在建立基于WebAssembly的zk-prover市场;零知识领域在2025年仍然是融资最多的领域之一。 当前图表的情况 在首次上市后,价格下跌了约37%,并在0.043–0.045 $区间内整合。小时时间框架显示出交易量的增加和在买入基础之上的未平仓合约的增加。 交易计划 区域进入 (DCA): 0,040 – 0,048 $. 止损:0.035 $ (四小时蜡烛的关闭)。 目标 1: 0.065 $ — 增加 ≈ 40 %; 首次清算的空头区域。 目标 2: 0.085 $ — 增加 ≈ 90 %; 典型的“上市后反弹”。 在突破0.065 $后,将止损移动到盈亏平衡,部分锁定利润。 关键风险 早期投资者可能会在首次反弹时抛售代币。 比特币跌破 112 千 $ 将对微型市值的山寨币造成比市场更大的打击。 低流动性:大额订单能够压低价格 如果日线收盘低于0.035 $,则该想法被取消。
ZKWASM-8.22%
ZK-3.44%
AIRDROP-3.86%
  • 1
  • 1
  • 2
02:07
ERA代币:不是空投故事,是一份能跑10年的DAO剧本 ERA发币,不是那种“炒高走人”的快闪类型,而是一种“DAO运营”的长期剧本。
你以为它只是搞基础设施?错,它连经济模型都卷进了生态系统级别的设计理念。 $ERA代币不是拿来耍酷的“Logo币”,它有明确的用途分层:治理、质押、Rollup激励,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开发者用它来部署模块、项目方用它绑定激励,社区还能靠它参与网络治理投票——谁说Infra没故事,它这是Rollup界的“社区剧本杀”。 而且它代币释放曲线相当保守,没搞那种“半年流通80%”的空投脱缰马,而是细水长流、分阶段解锁,完美避免“散户暴富一天,项目归零一生”的魔咒。 长期绑定开发者、项目方、社区——$ERA 不是发币,是在筑一条去中心化基建高速路,代币只是“通行证”,未来路越多,它越值钱。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ERA-4.96%
INFRA-0.01%
  • 7
  • 4
  • 4
02:06
别被ERA的“Infra”外衣骗了,它其实是个模块化魔法商店! ERA看起来是个严肃正经的区块链Infra公司,但打开技术细节你会发现——这哪是Infra啊,根本是个Web3的“魔法模块店”! OP Stack想接?拿这个模块;想跑ZK Rollup?再装一个;链上Gas费优化?来,加个Gas SDK插件!它搞的不是“定制开发”,而是像装拼图一样,搞一站式Rollup基础设施构建。 就像你玩Minecraft时只想堆点方块,ERA就帮你造好了村庄、刷怪塔、火箭飞船模块,开箱即用。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开发效率?直接翻倍。 关键它不自己垄断,还开放标准支持 Polygon、Arbitrum、Celestia 模块,搞的是生态,不是孤岛。这种“积木式”架构,未来谁还卷技术难度?都来ERA“按模块拖拽”造链吧! Infra不再是冰冷结构,而是灵活生态系统,ERA正在开创基础设施的可编程新时代!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ERA-4.96%
INFRA-0.01%
OP-4.49%
ZK-3.44%
  • 6
  • 4
  • 1
09:36
围绕这次以太坊版“微策略Summer”热潮, $ETH 真的能复制BTC微策略的“正向飞轮”吗?谈若干个人观点: 1)ETH微策略确实是效仿BTC微策略的成功范本,短期会有很多美股公司尝试Fomo,并形成一波正向飞轮。暂且不管美股的操盘主体如何,真金白银的传统机构资金和股民买盘力量,拿 $ETH 作为储备资产这事实打实把以太坊带出了长期疲软状态。 换句话说,Fomo带动上涨这是币圈牛市不变的铁律,只不过这次Fomo的主体不再是币圈纯散户了,而是华尔街的真金白银,至少验证了ETH终于摆脱了纯依赖币圈堆叠叙事的困局,开始吸引圈外增量资金; 2)BTC更接近“数字黄金”的储备资产定位,价值相对稳定且预期明确,而ETH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性资产”,其价值与以太坊网络的使用率、Gas费收入、生态发展等多重因素绑定。这意味着,ETH作为储备资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更大。 一旦以太坊生态遇到较大的技术安全问题,或者监管层对DeFi、Staking等功能施压,ETH做储备资产面临的风险和波动变量可比BTC大多了。所以BTC版微策略的叙事逻辑可以借鉴,但不代表市场定价估值逻辑也可以保持一致; 3)以太坊生态相比BTC有更成熟的DeFi infra积累和更丰富的叙事延展性。通过质押(staking)机制,ETH可以产生约3-4%的原生收益率,这使其相当于加密世界的“链上生息国债”。 机构Buy in这套故事,短期看是对原先构建BTC layer2等各种infra为BTC提供原生资产生息的一次利空,但长期看则恰恰相反,一旦ETH作为可编程生息资产的催化剂因素在ETH微策略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反倒会刺激BTC生态更快速发展补齐基础infra; 4)这轮微策略Summer本质上是对Crypto过去的叙事导向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原先项目方构建项目、扩散技术叙事讲给VC和市场的散户听,说白了都是讲给币圈原住民,现在这轮新叙事,说是RWA、TradiFi也好,以后可能都要讲故事给华尔街听。 关键差异在于,华尔街不吃纯概念的饼,他们要的是PMF——真实的用户增长、收入模型、市场规模等等。这就逼着crypto项目从“技术叙事导向”转向“商业价值导向”,这不是之前竞品Solana给以太坊带来的压力吗?终究还是得面对; 5)这一轮包括SharpLink Gaming、Bitmine immersion Tech、Bit Digital、BTCS inc.等在内的美股微策略概念操盘主体,大多是传统资本市场业务增长乏力,需要融合Crypto寻找新突破的公司,他们选择all-in加密资产,往往是因为主营业务缺乏增长点,不得不寻求新的价值增长引擎。 而这些操盘主体之所以敢于如此激进,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美国政府大刀阔斧推动加密行业变革到监管机制成熟前的“套利窗口”。短期看钻了不少法律和合规的空子——比如会计准则对加密资产分类的模糊、SEC披露要求的宽松、税务处理的灰色地带等等。 微策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吃到了BTC这轮超级牛市的红利,但作为复制者未必有同样的运气和操盘能力。因此这次操盘主体带来的市场热度和之前纯Crypto原生的叙事炒作并没有太大不同,本质上也是豪赌和试错,切记警惕投资风险。 Note:这轮微策略Summer更像是Crypto进入主流金融体系的一次“大练兵”,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是一次小欢喜(毕竟,能把ETH从叙事乏力泥潭中拖拽出来的实验,成败都是成!)
ETH-3.37%
BTC-2.5%
FOMO-3.75%
DEFI-0.16%
00:39
章鱼时间到 🤑 😼有点像什么? 就像以前你是那种被动“给平台打工”的角色,现在 OpenLedger 说:“你来建、你来管,赚不赚钱、归不归你,我不插手。” 🧩 觉得比较吸引人的几个点: 🔹不是做工具人,是自己建AI项目 你提供数据、训练模型,收益也好、成果也好,全归你,协议写死了没人能动。 🔹动手方向很具体,不虚 它不是喊空口号,说“来吧兄弟做AI”,它已经把10个方向列出来了,比如: ▪ 链上知识库(有点像 Kaito) ▪ Solidity 代码助手 ▪ 面向法律、医疗、教育的垂类模型 每个都有实打实的落地思路,不是糊弄人的 roadmap。 还给钱(重点) 🔹开了个2500万美元的激励池,个人、小团队、项目都有不同支持额度。你干活它就真出钱,OpenLedger 这点确实大方。 🔹用的人也不少,讨论挺活跃 它社区反馈还挺快的,文档清晰,感觉不像是做给VC看的项目,是真的在养开发者生态。 如果你也在看 $DeAI 或 Web3 $Infra 这一块,OpenLedger 可以列进你的 watchlist,特别是你不是那种卷技术的人,但又想动手试点实际东西的——它这个模式挺适合。 反正不用投入什么大成本,先看看有哪些方向感兴趣的,平台也提供了不少支持资源,说不定能搞点新活出来。 有兴趣可以翻翻:
KAITO-1.76%
VC-2.41%
DEAI-8.14%
INFRA-0.01%
02:56
Espresso 不仅仅是理论——它是静静驱动 Web3 中一些最快、最具可组合性的 rollups 和桥接的确认层。 让我们深入了解 rollups、RaaS 提供商以及正在酝酿的 Espresso 应用 🧠☕ --- 1/ 什么是浓缩咖啡? Espresso 是一个快速最终性和可组合性的层,旨在为 rollups 提供支持。 把它看作以太坊的“确认高速公路”: ✅ 秒级确认 ✅ 安全桥接 ✅ 共享序列 ✅ 完全模块化 现在我们来看看谁已连接 👇 --- 2/ 🔁 RARI 链 (on Arbitrum Orbit) RARI是第一个在主网集成Espresso确认的rollup。 他们用它来提供更快的桥接 + 安全的,基于BFT的交易最终性。 使用Orbit构建,由Espresso驱动。 --- 3/ 🛠️ 火山口卷叠 现在,他们将Espresso直接集成到他们的技术栈中——为每个链提供快速确认和共享排序的访问权限。 Infra与浓缩咖啡相遇 = 干净的用户体验。 --- 4/ 🎮 Cartesi 应用程序链 是的,模块化的 Cartesi 生态系统也在这里。 类似的应用: 🎯 DCA 怪物 🖼️ 绘图画布 🚀 彗星 ...都使用Espresso来模拟、确认和结算逻辑,比L1更快。 --- 5/ 🌉 跨协议 (桥接) 桥接的好坏取决于它们的最终性。 Across 利用 Espresso 实现 ZK 驱动的预确认,减少跨链移动资产的等待时间并提高安全性。 快速. 无信任. Espresso’d. --- 6/ 🧱 Ankr 的 Rollups 即服务 这就是企业级基础设施,在速度或去中心化方面没有任何妥协。 --- 7/ 💻 开发工具:Polygon CDK & OP Stack Espresso 已经在为以下内容构建集成路径: 多边形 CDK OP 堆栈 这意味着未来的超级链或L2部署可以从第一天起将Espresso作为其确认支撑。 --- 8/ 🛰️ 消息传递 + 解算器: Hyperlane, Decent & 更多 这些协议依赖于无信任的跨链消息传递。 Espresso为他们提供了一层BFT确认,以确保消息安全及时地传递。 没有延迟。没有信任假设。 --- 9/ TL;DR: Espresso生态系统正在强劲发展☕🔥 生态系统组件用于Espresso的 => RARI Chain:主网确认层 => Caldera rollups:共享序列 + 快速用户体验 => 个 Cartesi 应用链:DA + EVM 确认 => 跨协议:安全桥接预确认 => Ankr RaaS:快速的L2部署,基础设施内置 => Hyperlane/Decent:安全消息传递 & 求解器协调 => Polygon CDK / OP集成准备好的模块化堆栈 --- 10/ 最终一口: Espresso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它是模块化区块链未来的连接纽带。 它正在为最快的rollups、最安全的桥接提供动力,并且很快也将为您最喜欢的应用程序提供动力。 保持关注Espresso——它正在酿造一些大事。 gEspresso 冲泡器 🤘☕️
JST-1.03%
FAST-3.63%
ETH-3.37%
RARI-2.69%
12:04
如何在链上封存注意力、记录行为,并将 AI 调用变成“可计量的经济行为”。 📦目前活动成绩不错: 1.占据 1.7% mindshare 2.情绪指标激增 +117.94K 3.Snap 数逼近 1 万 这些 Snap,不只是好玩,它其实是 OpenLedger 正在构建的一套 链上行为归档系统:结合 Snapboard,实现行为-身份-资产的绑定,并留痕入账。 关键是——这不是伪链上。 它背后跑的是 OpenLedger 刚上线的 API 套件: ♦️Spend Tracking API:用户每次调用 AI,都能触发一次链上实时分账(70% 给数据贡献者,20% 模型,10% 协议) ♦️PoA(Proof of Attribution)机制:训练过程链上可溯,直对欧盟 AI 合规要求,数据贡献者可持续分润 Snap 本质上是未来 infra 的用户预言机 —— 今天封存行为,明天结算价值。 已经在排名前列的别松,没赶上的速度行动起来了!
INFRA-0.01%
09:57

为什么Mango Network在去中心化基础设施领域备受关注

Mango Network (MGO) 最近在去中心化基础设施 (De‑Infra) 领域崭露头角。凭借其多虚拟机 Omnichain 架构、深度的 MoveVM + OP‑Stack 集成,以及在空投、加密教育和区块链基础设施方面日益增长的吸引力,Mango 正在证明它不仅仅是另一个 L1。作为一名 Gate 内容创作者,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 Mango Network 在寻求空投机会、DeFi 和 GameFi 创新以及下一代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社区中引起关注。 1. 多虚拟机与跨链创新 Mango
展开
MGO-2.75%
08:11
那年朋友的项目刚上线,预算不多,团队卷得要死,产品也做得不差,但数据就是死活涨不上去。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投了5万刀去做KOL推广,结果来了300个用户——还全是羊毛党。 老板当时摔杯子了,骂一句: “做产品做得再好,没人看见,一样凉凉!” 后来她们开始“卷增长”,疯狂试水各种AI内容工具、分发平台、海外KOC合作… 但是这事说到底,不是靠一个工具能解决的。 我们要的是一个会思考、能闭环的AI增长系统。 “原来真的有人在认真做这件事,而且还做得不简单。” 最近一个很不起眼的融资消息让我警觉起来—— 这可不是个平平无奇的AI叙事👇 XerpaAI 到底是啥? 一句话,它是“AI时代的 AppLovin”。 什么意思?AppLovin 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强的增长中枢,市值上千亿,靠的是智能广告分发、程序化营销系统起家。 那 XerpaAI 就是它的下一代继承者——专注AI 和 Social 的 增长智能体系统 它不去卷大模型、不去炒Infra,而是抓住一个Web3/AI所有项目都头疼的问题:增长 名字就有含义:Xerpa = Sherpa 向导 市场就是座珠穆朗玛峰,产品再好没人用=白干 XerpaAI要做的就是那个能把项目带上山顶的“AI向导”: 用 AI 帮你写内容 → 把内容精准送到能带来用户的KOL/KOC → 再用反馈不断优化策略。 这个闭环,他们有个专属名词: AGA:AI Growth Agent 不是“喊口号式营销”,而是结果导向的增长机器。 那谁能做这事? 创始人不是空谈家,是连续创业者,之前就操盘过过亿用户的产品增长,现在把这套打法“产品化”。 他还是UFLY Capital的LP,自己投自己,赌的就是这套系统能跑通。 那和 UXLINK 有啥关系? 其实很妙。 法律上是独立公司,业务上深度绑定。 XerpaAI 给 UXLINK 和生态项目提供增长服务 UXLINK 也反哺用户数据和社交网络给 XerpaAI 你可以理解成: UXLINK 是基础设施,XerpaAI 是上层核心应用 就像 Ethereum + Circle / Coinbase 那样的生态共生关系。 目前 XerpaAI 的客户有80%来自Web3 在这个需要“教育市场”的行业,一切创新都绕不开增长。很多项目砸几百万投营销、找代投、烧广告,结果用户来了又走,钱花得冤枉,增长没沉淀。 而XerpaAI提供的是闭环、系统化、结果导向的增长解决方案。 不是开枪,是装瞄准镜、找好靶子、一次命中。
INFRA-0.01%
AGENT-8.84%
07:12
#BREAKING Raydium已花费1.9亿美元回购6910万RAY,占流通量的25% Infra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5年7月,Raydium已投资总计190.4百万美元的#$USDC回购RAY,累计回购…
RAY-5.41%
INFRA-0.01%
USDC-0.06%
01:59
Raydium已累计用1.9亿美元回购6910万枚RAY,占流通量25% 哈世链闻消息,据Infra发布数据,截至2025年7月,Raydium已累计投入1.904亿美元USDC用于回购$RAY,累计回购数量达6910万枚,占其流通供应的25%。 $USDC #Cryptocurrency #Blockchain #Raydium #Solana #DEX
RAY-5.41%
INFRA-0.01%
USDC-0.06%
SOL-5.27%
01:57
币界网消息,根据 Infra 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7 月,Raydium 已累计投资 1.904 亿美元 USDC 回购 $RAY,累计回购数量为 6910 万枚,占其流通供应量的 25%。[币界网]
INFRA-0.01%
RAY-5.41%
USDC-0.06%
16:38
虽然很多注意力似乎集中在 $BONK ( 上,它即将快速达到历史最高点及更高的水平) 并且在#USELESS币(上,它即将快速达到10亿美元及以上) BonkFun 的战壕目前是它有史以来最火热的。 而且许多强劲的、有机的跑者不断涌现,达到我们在市场中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的高点 谈论任何元事: - 埃隆·马斯克元宇宙 - 中国/韩国/俄罗斯/其他国家元数据 - 动物币 - 邪教模因 - AI & tech/infra meta (很快就会迎来它们的时刻,顺便说一下!) 现在一切都默认在 BonkFun 上启动,并且正在爆炸到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 trenches 看到的水平。 关注和流动性简单地集中在BonkFun上 在我们经历这个行业有史以来最猛烈的山寨币和模因币涨幅之前,愿上帝保佑! BonkFun IS 战壕 上帝愿意
LOT-6.38%
BONK-3.42%
USELESS-2.86%
加载更多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