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的搜索结果
05:30

DeFi智能平台INFINIT提出Agentic DeFi Economy机制,囊括三大关键参与者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 DeFi 智能平台INFINIT近日于X发文介绍Agentic DeFi Economy,旨在将复杂的战略构想转化为简单易行的产品,重塑价值流。该机制将不再依赖单独的协议交互,而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市场,让 DeFi 战略成为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共享和执行的可盈利产品,其中三个关键参与者如下:1. 策略创建者(Strategy Creators)——设计并货币化多步骤 DeFi 策略。2. 终端用户(End Users)——一键轻松执行复杂策略。3. 代理群(Agent Swarm)——提供实现这一切的基础设施。
展开
DEFI-2.59%
19:50

加密KOL him披露已被ai16z联创Shaw拉黑

Odaily星球日报讯 加密 KOL him 在 X 平台发布截图显示,已被 ai16z 创始人 Shaw 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拉黑,并配文:“一个时代的终结(End of an
展开
X1.9%
  • 2
  • 1
18:47
金十数据5月2日讯,加州圣莫尼卡洛杉矶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官Michael Rosen表示,美联储在放缓缩表步伐方面采取激进的措施有点令人意外。这对债券市场来说是温和的利好,因为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允许更少的债券供应从其资产负债表上冲击市场。但财政纪律的完全缺乏意味着财政部今年将不得不发行数万亿美元的债券,这又将限制债券的收益。在美联储按动不动、收益率曲线仍倒挂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持有短期国债,乐于在收益率曲线的近端(short-end,通常指两年以内国债利率),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 1
14:03
[ 总结 FOMC 会议内容 👀 ] 📍维持利率在 5 ~ 5.25% 区间不变,声明稿新增“委员将关注金融紧缩风险不确定性”论述,显示联准会已经开始留意长债殖利率攀升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鲍威尔于会后记者会中,暗示接近结束升息。虽未直接否定未来仍有升息的可能,但回答记者问题时,鲍威尔强调开始留意金融紧缩的压力;而针对仍预期升息一码的点阵图,认为预测的效用会随时间递减;在经济增速论述时,则传递未来因为经济强劲进一步升息的条件将更高,表示升息已近尾声 📝节录会后记者提问鲍威尔QA Q:长期债券殖利率的上升,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的行动? A:从总经宏观环境来看利率,通膨持续下降、就业市场供需再平衡,但就业市场依旧非常强劲、 GDP 也不断超出预期。美联储正在关注长端殖利率上升,导致夏季金融状况进一步收紧,如果要影响到美联储决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金融状况收紧的状况持续下去,第二则是反映在家庭及企业的借贷成本,以及 8% 的抵押贷款利率,开始对经济活动、房市造成压力 Q:开场致词的内容,是否代表还没确认金融状况足够紧缩,并可以正式暂停升息? A:鲍威尔表示完全正确(exactly right),并强调还没有对未来的会议做出任何决定,同时对于是否已经达到足够限制性立场没有信心,仍将致力于每次会议确认是否需要额外的紧缩,确保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 2% 通膨的长期目标 👉暂停升息看法:尚未做出决定 Q:如果金融状况收紧可能对升息的必要性,产生某种抵消作用,那么对降息路径的潜在影响是什么?我们能否看到降息可能会提前,或者看到比 9 月 SEP 预估更多的内容? A:委员会现在根本没有考虑以及讨论降息,委员最关注的仍是现在是否已经达到了充分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并且可以持续地将通膨降至 2% 👉降息看法:目前完全没有讨论 Q:需要见到经济增速低于长期平均一段时间,才会暂停升息的看法有没有改变?另外,点阵图是否在沟通的效果上有点过时了,因为现在每次会议都是即时的依照经济数据做是否升息的决策? A:点阵图是每个委员的预估,所以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影响到个别委员的想法,点阵图效用会在两次会议间逐渐递减,但这仍是一个透明传递委员想法的工具 👉升息决策:点阵图效用正在递减 Q:是否可以假设目前每次会议都有可能在委员讨论后,进行主观的升息可能性? A:每次美联储都会重新审视是否已经采取足够限制性的政策,确保通膨可以朝向 2% 目标,并且会关注总体经济数据以及金融状况;从 9 月会议已经看到考虑升息 1 ~ 2 次的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已经接近周期的尾声(close to the end of the cycle),当然这不是一个承诺,而是截至 9 月的现象,美联储将继续谨慎行事 👉未来再升息看法:接近升息周期尾声 追踪行情 ✅关注👍按起来 #加密货币 #总经 #美联储 #利率
  • 2
加载更多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