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林上倫律師專文》Gemini 3.0 帶來的「Vibe Coding」熱潮,是一場被誤解的狂歡

當 Gemini 3.0 的技術光環,被錯誤投射到一個早已存在的開發工具上,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技術誤解,更是集體的文化焦慮。本文作者為 M-Ross 創辦人林上倫律師。 (前情提要:林上倫律師專文》AI打敗三位律師?別搞錯了,這是「律師2.0」的序章 ) (背景補充:林上倫律師專文》從Harvey跟Lawsnote判決,看AI時代的著作權戰爭 ) 前言 隨著 Google Gemini 3.0 的發布,人工智慧再次以其驚人的能力成為公眾焦點。然而,在台灣科技社群中,一個名為「Vibe Coding」的口號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與之掛鉤,迅速擴散。這股「人人都能 Vibe Coding」的熱潮,伴隨著「零基礎入門」、「科技民主化」等標語,宣稱 AI 已讓程式開發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但若我們剝開這層敘事糖衣,直面技術現實,便會發現這是一場典型的「敘事錯位」——一個由技術焦慮、社群文化與市場需求共同催生的台灣特有現象。 一、技術解構:Vibe Coding 與真正 AI 應用的真實距離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Vibe Coding」的技術定義。它指的是開發者在整合開發環境(IDE)中,透過與大型語言模型(LLM)如 ChatGPT 或 Claude 對話的方式,協同完成編碼任務。這類工具的代表 Cursor,早在 GPT-4 問世後(距今已超過一年)便已相當成熟。其核心是「AI 輔助傳統程式開發」(AI-assisted Coding),能高效產出如待辦事項清單(To-do app)、網路爬蟲、表單系統或 Webhook 伺服器等小型應用。 然而,這種開發流程產出的應用程式,其本質與過去二十年的軟體並無二致。它或許能讓一個非工程師省下過去需要花費十萬、十五萬聘請專人開發的成本,但它本身並「不是」一個 AI 應用。 一項真正的「AI 應用」(AI Application)開發,除了可能利用 Vibe Coding 提升效率外,必然涉及更深層的技術堆疊。一個最簡單的判準是:你的程式是否調用了模型的 API Key? 如果沒有,那它就不是 AI 應用。具體而言,真正的 AI 開發通常涉及以下關鍵組件: 模型 API 調用 (API Key):這是讓你的程式能與 LLM 核心能力互動的鑰匙。 嵌入(Embedding)與向量資料庫 (Vector DB):用於處理和檢索大量非結構化數據,是實現知識庫問答的基礎。 檢索增強生成(RAG):結合外部即時知識庫,以提升模型回答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代理人(Agents)與工作流編排 (Orchestrator):設計能自主規劃、執行複雜任務的 AI 代理。 然而,目前在台灣被熱烈推廣的 Vibe Coding 實踐中,上述元素幾乎完全缺席。它被簡化為一個更聰明、更具互動性的程式碼生成器。因此,將其爆紅歸因於 Gemini 3.0 的技術突破,在邏輯上完全不成立。這兩件事在技術上分屬不同世界,本質上毫無因果關係。 二、心理剖析:為何 Gemini 3.0 點燃了這場「AI狂歡」? 既然技術上無關,為何兩者在台灣的輿論場中被緊密綁定?答案不在技術,而在心理。 Gemini 3.0 的發布,以其驚人的多模態能力,在公眾心中開啟了一扇「全民 AI 心理窗口」。它製造了一種「模型已接近強人工智慧」的氛圍,引發了廣泛的知識焦慮與錯失恐懼。許多人開始自問:「AI 這麼強,我是不是也能做些什麼?」「工程師的能力,我是不是也能碰到了?」 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具體、可操作的載體,來安放這份焦慮,並證明自己沒有被時代拋棄。「Vibe Coding」恰好完美地扮演了這個角色。它具備所有吸引人的特質: 低進入門檻:無需深厚的工程背景即可上手。 高科技感:與 AI 互動的過程,看起來極具未來感。 即時回饋:能快速產出看似複雜、可展示的「作品」。 於是,Gemini 3.0 所激發的巨大情緒能量,找到了 Vibe Coding 這個最便捷的出口。這是一場由集體心理驅動的虛假狂歡,而非技術演進的必然結果。 三、文化溯源:當「懶人包文化」遇上薄弱的工程文化 此現象在台灣尤為顯著,也與本地科技社群的文化特徵息息相關。一方面,台灣的內容市場與社群討論,長期以來對「懶人包」有著高度偏好。「你也可以做到」、「零基礎入門」、「科技民主化」、「人人都是工程師」等標語,因其易於傳播且能引發共鳴而廣受歡迎。 另一方面,相較於歐美成熟的工程文化,台灣在普及底層技術概念方面仍有不足。許多使用者難以清晰分辨「AI 模型 (AI Model)」、「模型 API (LLM API Key)」、「開發工具 (Cursor)」與「前端/後端程式」之間的差異,最終將它們混為一談。 這種概念的模糊,在國際社群中較少發生。國外工程師對詞彙的理解有著清晰的界線: 工程術語 普遍理解 台灣常見誤解 Coding 傳統程式編寫 這跟 AI 有關嗎? AI-assisted Coding AI 協助寫傳統程式 這就是 AI 應用! AI App 必須調用 API Key 與模型 Vibe Coding 就是 AI 開發? 當內容創作者與教育機構為了市場推廣而簡化甚至混淆這些概念時,一場大規模的「敘事錯位」便在所難免。 結論:冷靜看待,才能走向真正搭上 AI 熱潮 「Vibe Coding」的熱潮本身並非壞事,它確實降低了程式設計的門檻,提升了開發效率。然而,將其與大型模型的技術突破進行錯誤綁定,並誇大為「人人都是 AI 開發者」的革命,則可能帶來誤導性的負面影響——它不僅會稀釋專業的價值,更可能讓初學者在錯誤的路徑上空轉,錯估了真實的產業門檻。 在 AI 時代,對於AI技術的深刻理解,知曉其邊界與潛力,並將其與自身專業領域結合,成為一個懂得提出正確問題、駕馭 AI 解決複雜問題的「指揮家」,才是搭上這趟 AI 熱潮的正確之道。相反地,瘋狂討論 Vibe Coding,卻忽略AI應用的本質,很有可能離AI越來越遠,甚至會一頭栽進謬誤的社群狂歡。 相關報…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