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計時 2 天開啓!💥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展示你的創意贏取獎勵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 相關的原創內容,就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活動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中國臺灣要清查比特幣持有量!準備將查獲的比特幣作爲戰略儲備?
近日,臺灣立法機構的一場激烈質詢,將一個極具前瞻性與爭議性的話題推向了公衆視野的中心:臺灣是否應該清查其持有的比特幣,並考慮將這一新興的數字資產納入其戰略儲備?
這一系列討論不僅是關於一種加密貨幣的價值評估,更深層次地,它觸及了臺灣的金融戰略、地緣政治風險對沖以及在全球數字經濟浪潮中如何自處的核心命題。
“持有不動”
2025年11月11日,在臺灣立法院的財政總質詢會議上,國民黨籍科技領域立委葛如鈞,向行政院長卓榮泰、央行總裁楊金龍及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發起了一連串尖銳的提問。這並非葛如鈞首次提出此議題,早在同年5月,他就曾呼籲臺灣評估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以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此次質詢的核心論點是,臺灣的金融戰略已顯現出“落後於國際趨勢”的跡象。葛如鈞指出,臺灣高達約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超過90%投資於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這種過度集中的配置,在全球貨幣政策多變、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無疑加劇了臺灣的金融脆弱性。一旦美元走弱或新臺幣升值,其儲備資產的購買力將面臨被侵蝕的巨大風險。
“虛擬資產早已不再只是投機商品,而是國際安全與金融主權的新戰場。”葛如鈞的這番話,精準地概括了其倡議的戰略高度。他認爲,世界金融格局正在重新洗牌,臺灣不能再以“過於謹慎”爲由,對數字資產的戰略價值視而不見。
面對質詢的壓力,行政院長卓榮泰做出了明確承諾: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對各機關持有的比特幣總量的盤點,並向社會公布報告。同時,央行總裁楊金龍也承諾,將在同一期限內,提交一份“正反並陳”的、關於將比特幣作爲戰略儲備的新版評估報告。盡管楊金龍最初以“2030年還有點遠”來回應德意志銀行關於央行將在2030年普遍持有比特幣的預測,但在持續追問下,官方終於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政策研究時間表。這標志着比特幣作爲儲備資產的構想,首次被正式納入了臺灣的政策議程。
該提案的一個巧妙切入點,是如何處置司法機關在刑事案件中沒收的大量加密資產。據悉,臺灣檢方在2024年的一起案件中查扣了價值約1.46億美元的加密資產,隨着比特幣價格的漲,這批資產如今的估值已接近3億美元。
按照慣例,這類資產通常會被拍賣變現。但葛如鈞建議,在相關政策完善之前,臺灣應採取“持有不動”的策略。他認爲,這些被沒收的比特幣具有高度的潛在價值,與其匆忙低價出售,不如將其作爲啓動“比特幣儲備”的種子基金。這不僅可以避免在市場低點拋售造成損失,更可以成爲一個低風險的試點項目,讓臺灣在實際持有和管理中積累經驗,爲未來更大規模的戰略配置做準備。
這一思路與美國的做法遙相呼應。2025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其初始資產正是來源於政府在刑事案件中沒收的加密貨幣。這一舉動被市場解讀爲美國將比特幣融入國家金融體系的“第一步”。如今,臺灣似乎也在考慮借鑑這一模式,邁出自己的探索步伐。
“臺灣焦慮”
臺灣立法者的急迫感,源於對全球趨勢的敏銳洞察。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已不再是天方夜譚。 國際範例:除了美國的國家級行動,全美已有包括新罕布什爾州、亞利桑那州和德州在內的18個州,正在推動或已經通過法案,將比特幣納入州級戰略儲備。而在拉丁美洲,薩爾瓦多已將比特幣定爲法定貨幣,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也公開支持比特幣,視其爲對抗通脹和擺脫央行依賴的工具。金融巨頭預測:德意志銀行等權威金融機構的分析報告預測,到2030年,比特幣可能成爲“現代金融安全的新基石”,其地位堪比20世紀的黃金,被全球央行普遍持有。地緣政治考量:對於身處敏感地緣政治環境的臺灣而言,這一議題更具特殊意義。中國臺灣的經濟結構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集中風險”:其儲備資產高度依賴美元,而實體經濟和供應鏈又深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經濟週期。這種雙重依賴,使得尋找一種“脫敏”於傳統地緣政治力量的價值儲存手段,顯得尤爲重要。
在這種全球背景下,如果臺灣在加密金融領域的政策和實踐遲遲跟不上國際腳步,不僅可能錯失下一波產業發展的紅利,更可能在未來的全球金融新秩序中處於被動地位。
盡管前景聽起來令人振奮,但臺灣的謹慎態度也並非毫無緣由。其中最大的障礙之一,便是《虛擬資產管理條例》(VASP專法)的立法進程停滯。該法案草案早在2025年6月就已由金管會送交行政院審議,但五個月過去,仍無實質性進展。草案中包含了對穩定幣的規範,而這恰恰觸及了“貨幣主權”這一敏感神經,是政府“謹慎”行事的主要原因。卓榮泰與彭金隆在質詢中均強調,必須建立完善的監管框架,才敢放行。
然而,母法的停滯意味着八項相關的子法也全部“卡關”,這讓已經取得牌照的加密貨幣業者憂心忡忡,擔心臺灣會錯失市場發展的窗口期。葛如鈞警告,這種無限期的“審慎討論”,可能導致整個法案被拖延至下一個會期,嚴重打擊產業信心。
此外,公衆對加密貨幣的普遍印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過去幾年,臺灣社會經歷了多起備受矚目的加密貨幣詐騙案件,許多民衆因此蒙受損失,心中留下了“創傷”。這種普遍的恐懼和不信任感,使得任何關於加密貨幣的政策討論,都容易被拉回公衆對“投機”和“詐騙”的擔憂中,從而增加了政策推動的阻力。
十字路口
中國臺灣正站在一個決定其未來數十年金融戰略方向的十字路口。年底前即將出爐的比特幣持有量盤點報告,以及關於戰略儲備的評估分析,將是決定下一步走向的關鍵文件。
這次由立法者推動的政策辯論,其意義遠超比特幣本身。它反映了臺灣在全球變局下的一次深刻自省:如何在維護金融安全、擁抱技術創新與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之間找到平衡?作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一環,臺灣是否也能在數字金融這一新興賽道上,佔據一席之地?
世界正在注視,看臺灣是選擇繼續走在傳統金融的審慎道路上,還是勇敢地擁抱這個充滿不確定性但又蘊含巨大潛力的數字新時代。答案,或許將在不久的將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