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ét để tải ứng dụng Gate
qrCode
Thêm tùy chọn tải xuống
Không cần nhắc lại hôm nay

Thuần phục Leviathan: Bối cảnh lịch sử của khả năng đảo ngược quyền lực và phương pháp tiếp cận mới trong quản trị thuật toán

本文提出核心命题: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性根本取决于 “权力可逆性”—— 社会成员以低成本、高效率撤销已授权力的能力。通过梳理权力运行的历史脉络,揭示从古代君主制到现代代议制民主均存在 “授权易、撤销难” 的结构性困境,导致制度僵化、问责失效与腐败周期重演。

数字时代,区块链与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构建的算法治理机制,首次在技术层面实现 “可逆授权”,使权力撤销从重大政治事件转变为日常程序操作。

本文创新性构建 “权力可逆性指数(PRI)”,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执行确定性、社会破坏性四个维度量化评估治理效能。通过历史制度与当代算法的实证比较,验证 DAO 在权力撤销成本、执行确定性及社会破坏性方面的革命性突破。研究表明,“可编程宪政” 通过将权力关系编码为自动执行合约,重构权力时序结构与问责逻辑,为破解千年治理困境提供技术范式与工程路径。

关键词:权力驯服;可逆授权;算法治理;DAO;可编程宪政;权力可逆性指数(PRI)

01 **引言:**从权力制约到权力可逆 — 治理范式的盲区突破

政治制度设计的核心使命,始终是回应 “如何防止权力滥用” 的经典难题。从霍布斯《利维坦》中 “必要之恶” 的主权隐喻,到麦迪逊 “用野心对抗野心” 的三权分立构想,传统治理范式聚焦于权力运行中的横向制衡,却忽视了权力撤销机制的技术可行性 —— 这一 “纵向约束” 的核心价值。

1.1 传统范式的结构性盲区

洛克(1689)在《政府论》中提出 “政府权力源于人民委托,违背信托则可收回”,奠定了 “授权 - 撤销” 的理论雏形,但未解决 “如何低成本执行撤销” 的技术问题。孟德斯鸠(1748)的三权分立、布坎南(1962)的公共选择理论,均将重心放在权力分配与监督流程,却回避了撤销成本对机制有效性的决定性影响。世界银行(2024)数据显示,全球 43% 的宪政危机源于 “法律规定的撤销机制因成本过高失效”,如 2023 年巴西国会弹劾程序因政治博弈受阻,耗时 11 个月仍未达成结果。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采用 “三维融合” 方法论:

理论维度:追溯权力驯服范式演进(神圣秩序→宪政秩序→算法秩序),结合制度变迁理论论证可逆授权的合法性;

模型维度:构建可量化的 PRI 指数,实现跨制度治理效能对比;

实证维度:对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验证算法治理的突破。

研究创新体现在三方面:

概念创新:将 “权力可逆性” 从隐性假设转化为显性测度指标;

方法创新:构建多维度 PRI 指数,实现治理效能的量化比较;

实践创新:揭示算法治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 “政治难题” 转化为 “工程问题”。

02 **理论框架:**权力可逆性的理论基础与 PRI 模型构建

2.1 权力制约的理论谱系与范式转型

2.1.1 传统权力制约理论的演进局限

权力驯服理论可追溯至西方政治思想源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混合政体理论,已蕴含通过权力平衡实现制约的思想。近代以降,洛克(1689)明确提出政府权力源于人民委托,当政府违背信托时人民有权收回授权,从而确立了授权-撤销的理论雏形。孟德斯鸠(1748)系统阐述的三权分立理论,成为现代宪政制度的核心框架,联邦党人麦迪逊(1788)则以"野心对抗野心"揭示权力制衡的人性基础。

现代研究中,福柯(1975)的 “微观权力” 理论虽突破宏观分析,却未涉及撤销的技术实现;奥斯特罗姆(1990)的自主治理理论关注公共事务权力分配,仍未能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下的撤销难题。这些理论共同面临 “高成本陷阱”—— 选举更替需付出周期成本,司法审查存在程序壁垒,革命颠覆则伴随社会动荡,导致 “理论可行、实践困难”。

表 1 传统权力制约理论的核心观点与缺陷

理论流派 核心观点 撤销机制缺陷
社会契约论 权力源于人民授权(洛克,1689) 未明确执行路径
公共选择理论 治理是 “政治交易市场”(布坎南,1962) 数字时代交易成本发生了剧变
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效力依赖执行机制(霍姆斯,1897) 未纳入技术对执行效率的提升

2.1.2区块链治理研究的范式转型

区块链治理研究经历了从技术到社会的范式拓展。中本聪(2008)提出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权力去中心化提供了技术可能。Buterin(2014)将以太坊定位为"去中心化应用平台",推动区块链从货币工具转向治理载体。Reijers等(2016)首次将区块链治理与社会契约理论关联,提出智能合约是社会契约的技术实现。

近期研究呈现两大分支:技术治理路径关注共识算法优化、智能合约安全等问题;制度治理路径,Weyl等(2022)提出的"去中心化社会"概念,将灵魂绑定代币(SBT)纳入声誉治理框架,丰富了权力运行的监督维度。但现有研究仍存在明显缺口:对区块链的权力制约价值多停留在理论推演与定性描述,缺乏将‘可逆授权’作为核心分析概念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导致其治理优势难以从传统范式中有力地剥离并得到实证衡量。

2.2 权力可逆性指数(PRI)的构建与操作化

2.2.1 指标维度设计

基于 “成本 - 效率 - 安全” 三角框架,PRI 包含 4 个核心维度,覆盖权力撤销的全流程特征:

表 2 权力可逆性指数(PRI)的指标维度与测量方法

指标维度 理论含义 测量方法 指标方向
时间成本(T) 从发现权力滥用至完成撤销的时长 案例追踪法(如弹劾程序天数、链上投票周期) 负向
经济成本(C) 撤销过程投入的资源总量(人力、资金) 成本核算法(如选举开支、Gas 费用) 负向
执行确定性(E) 撤销程序能否自动、无争议完成 成功率统计(如司法判决执行率、智能合约触发率) 正向
社会破坏性(D) 撤销引发的社会震荡(如抗议、经济波动) 波动系数法(如 GDP 波动率、社会冲突频次) 负向

基于上述维度,权力可逆性指数的核心函数表达式为:PRI=f(−T,−C,+E,−D)(1)

通过该模型,治理制度可划分为四类理想类型:

表 3 基于 PRI 的治理制度理想类型

类型 类型表现 核心特征
高可逆- 低破坏 DAO 治理、区块链自治系统 代码自动执行,成本趋近于零
高可逆-高破坏 暴力革命、军事政变 强制力推动,社会代价高昂
低可逆- 低破坏 代议制民主、周期性选举 程序合法,但效率低下
低可逆- 高破坏 绝对专制、极权体制 撤销依赖颠覆,风险极高

03 历史困境:权力的双重起源、异化逻辑与传统驯服路径的局限

3.1 权力的双重起源与合法性悖论

权力起源于两个相互交织的维度:

功能性起源:作为社会分工的自然产物(韦伯,1922),权力因能力、知识或资源差异自发形成,如部落首领的指挥权、工匠的技术权威;

契约性起源:作为政治授权的结果(洛克,1689),权力通过社会契约被自愿让渡给公共机构,如现代政府的行政权。

这种双重起源埋下合法性悖论:功能性权力易转化为 “世袭特权”(如欧洲中世纪贵族制),契约性权力易突破委托边界(如近代绝对君主制)。帕特森(1982)在《奴隶制与社会死亡》中揭示,权力的终极异化是 “对个体完全且永恒的支配”—— 无论是奴隶制的人身占有,还是极权体制的全面控制,本质都是 “不可逆授权” 的极端形态。

3.2 权力异化的自我强化机制

权力一旦产生,便通过三重路径实现自我强化:

暴力垄断:控制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抑制撤销诉求(如 17 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的 “朕即国家”);

意识形态操纵:构建 “权力神圣化” 叙事(如君权神授、主义崇拜),降低民众撤销意愿;

信息垄断:封锁权力运行数据(如传统政府的 “内部文件” 制度),增加撤销的信息成本。

阿西莫格鲁与罗宾逊(2012)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指出,这种自我强化最终形成 “汲取性制度”—— 如 19 世纪拉丁美洲的寡头政权,通过操控选举维持权力,撤销成本高达 GDP 的 15%-20%,导致经济长期停滞。

3.3 传统驯服路径的根本局限

人类历史上两类主流驯服路径均未能突破 “不可逆困境”:

基于"人性善恶论"的道德约束和基于"人性公私论"的制度分权。前者依赖统治者的德性自律,如柏拉图的"哲学王"、古代中国的"圣君贤相"构想;后者通过权力分立相互制衡,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设计。然而,这两种路径都面临同一根本困境——授权一旦给出,难以撤销。无论是通过选举更替还是革命颠覆,权力撤销过程都充满巨大的摩擦、成本与不确定性,使得权力一旦失控,矫正代价极其高昂。

04 算法治理:权力可逆性的技术突破与实证验证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的出现,首次在工程层面实现 “授权 - 撤销” 的对称化,构建了算法治理的新范式。

4.1 算法治理的技术实现机制

4.1.1 智能合约:权力的可编程编码

智能合约通过 “条件触发 - 自动执行” 逻辑,将权力关系转化为精确代码,核心机制包括:

原子化授权:基于 ERC-1155 标准,将传统笼统权力(如 “行政管理权”)拆解为离散权限单元(如 “资金审批权 - 001”“数据访问权 - 002”),明确撤销标的;

多层触发机制:规则触发(违规自动撤销)、共识触发(社区投票达标执行)、紧急触发(多重签名委员会启动),覆盖不同场景需求;

不可篡改记录:所有权力操作(授权、行使、撤销)上链存证,通过 Etherscan 等工具实时可查,降低信息不对称。

4.2 实证比较:传统治理与算法治理的 PRI 对比

对比传统政治制度授权集中、撤销缓慢、反馈滞后的特点,算法治理体现出即时反馈、透明执行、程序自治、破坏最小化的“反传统”特征。

表 4 不同治理模型的 PRI 指标对比

模型 时间成本 经济成本 执行确定性 社会破坏性 PRI
民主选举 ⭐⭐
暴力革命 极高
司法问责 ⭐⭐
算法治理 (DAO) 极低 极低 极低 ⭐⭐⭐⭐⭐
道德(协商)约束

4.2.1 典型案例验证:MakerDAO 的 “黑色星期四” 响应

2020 年 3 月 “黑色星期四” 市场崩盘,ETH 价格暴跌 58%,MakerDAO 面临抵押品不足风险。社区通过链上治理在 48 小时内完成三项关键操作:

撤销原 “单一抵押品” 授权;

授予 “多抵押品 Dai(MCD)” 权限;

调整清算率参数(从 150% 升至 175%)。

对比传统央行类似操作(如美联储 2008 年量化宽松耗时 30 天、成本约 2 亿美元),MakerDAO 将权力重构的时间成本降低 97%,经济成本降低 99.99%(仅 1.2 万美元 Gas 费)。

4.2.2 行业数据佐证

根据 DeepDAO(2024)统计,截至 2024 年 Q2,市值前 50 的 DAO 平均每月处理 5.7 次重大治理提案,其中 15% 的提案因 “权力滥用风险” 被社区投票否决 —— 这意味着权力调整与撤销在 DAO 生态中已成为高频、常态化操作,与传统政治中 “每 4-6 年一次选举更替” 形成鲜明对比。

4.2.3 核心发现

问责模式转型:传统政治依赖 “事件型问责”(离散化、周期化),算法治理构建 “过程型问责”(实时化、持续化),将洛克 “反抗权” 从高成本自然权利转化为低成本程序权利;

主权概念重构:“可编程宪政” 使主权从 “集中统治权” 转变为 “分布式可撤销共识”,如 Optimism Collective 的 “公民之家 + 代币之家” 双层架构,通过 SBT 声誉权重平衡资本与贡献的影响力。

05 算法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规则僵化风险与弹性机制

“代码即法律” 的确定性可能牺牲系统应对黑天鹅事件的灵活性。应对策略包括:

可升级合约:允许通过社区投票迭代治理规则(如 Aave V3 的 “治理参数动态调整模块”);

紧急开关:设置多重签名委员会控制的 “熔断机制”,极端风险下暂停权力执行(如 Compound 的 “Guardian 角色”)。

5.2 技术精英主义与垄断风险

代码开发与审计的技术门槛可能导致权力集中于少数团队。解决方案:

多主体审计:强制要求智能合约通过 3 家以上独立机构审计(如 OpenZeppelin、Trail of Bits);

开源透明:核心代码完全开源,鼓励社区漏洞提交(如 MakerDAO 的 “代码赏金计划”)。

5.3 财阀统治风险与公平机制

治理代币集中持有可能导致 “资本独裁”。应对路径:

二次方投票:通过 “投票成本与票数平方成正比” 抑制大户操控(如 Gitcoin Grants 的资助投票);

SBT 声誉权重:将治理权重与不可转让的贡献记录(代码提交、社区服务)绑定,平衡资本与能力(如 Optimism 的 “公民分数”)。

5.4 法律不确定性与合规适配

DAO 法律主体地位模糊、智能合约法律效力待确认的问题,可通过 “混合模式” 解决:

链下实体锚定:参考美国怀俄明州《DAO 法案》,设立“DAO 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法律主体;

合规插件:智能合约内置地区性法规适配模块(如欧盟用户触发 GDPR 数据删除条款)。

5.5 参与度不足与激励机制

治理投票率低(多数 DAO 投票率 < 20%)的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

委托投票:允许用户将投票权委托给专业代表(如 Delegates.app 的 DAO 委托市场);

参与奖励:对投票者发放治理代币奖励(如 Uniswap 的 “投票激励池”),Aragon 数据显示该机制可将投票率提升 30% 以上。

06 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理论突破:权力可逆性是衡量治理效能的核心指标,传统范式因 “高撤销成本” 陷入困境,而算法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 “低成本、高确定” 的可逆授权,重构权力制约逻辑;

实证发现:本文构建的‘权力撤销谱系’模型,从权力运作的‘终结机制’入手,为诊断和设计治理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准;

实践价值:“可编程宪政” 为 AI 治理、跨国数字主权等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 如通过可逆授权控制 AI 决策权限,避免算法暴政。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仍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是 PRI 指标的权重,需后续通过大数据量化,以期实现对治理模型的量化分析;二是案例集中于 Web3 生态,对传统政务场景的覆盖不足。

未来研究可聚焦三大方向:

跨链治理互操作性:探索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 PRI 协同机制,实现权力可逆性的跨网络统一;

AI - 人类混合治理:研究 AI 智能体的权力授权与撤销规则,构建 “人机协同” 的可逆治理框架;

伦理编码技术:开发可嵌入智能合约的 “伦理模块”,解决价值冲突(如医疗资源分配中的生命权优先问题)。

6.3 治理启示

算法治理的革命性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效率提升,更在于重构 “权力与人民” 的关系 —— 从 “一次性授权” 到 “持续性验证”,从 “被动监督” 到 “主动撤销”。正如麦迪逊所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在算法时代,人类终于获得了一种能够实时回应 “人性非天使” 现实的技术工具 —— 可逆授权机制。这一机制使 “驯服利维坦” 不再依赖野心对抗野心,而依赖代码对抗权力异化,为人类追求自由与良好治理的永恒事业,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ETH-1.64%
DAI0.1%
OP-3.52%
Xem bản gốc
Trang này có thể chứa nội dung của bên thứ ba, được cung cấp chỉ nhằm mục đích thông tin (không phải là tuyên bố/bảo đảm) và không được coi là sự chứng thực cho quan điểm của Gate hoặc là lời khuyên về tài chính hoặc chuyên môn. Xem Tuyên bố từ chối trách nhiệm để biết chi tiết.
  • Phần thưởng
  • Bình luận
  • Đăng lại
  • Retweed
Bình luận
0/400
Không có bình luận
  • Ghim
Giao dịch tiền điện tử mọi lúc mọi nơi
qrCode
Quét để tải xuống ứng dụng Gate
Cộng đồng
Tiếng Việt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