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當DAO遇見業委會:默克爾樹下的「幸福指數」如何重塑基層治理?
最近预测市場很火,我提出一個新概念,也許能支持做出很酷的實驗。
這個想法並非我原創,它來自一篇非常魔幻的論文。作者是加密貨幣界的“祖師爺”之一,拉爾夫·默克爾(Ralph Merkle),他激進地提出利用預測市場來治理國家。而這樣一篇論文,竟然發表在《人體冷凍》雜誌上。
我第一次讀時只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但實踐性幾乎為零。最近重讀時突然理解到,如果場景不限於國家治理,它其實是一份具有相當操作性的通用方案。
如果你不記得默克爾是誰,他是“非對稱加密”(公私鑰)技術的共同發明人,也是“默克爾樹”(Merkle Tree)的發明者。
鏈上的每一筆交易,依賴的都是公私鑰。而比特幣的每一個區塊,都烙印著一個默克爾樹的“樹根”(用於高效證明區塊內所有交易的完整性與未被篡改)。
論文背景
默克爾首先猛烈抨擊:他認為“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根本就是個爛攤子。這種制度強迫大多數對經濟、政治學、社會學並不理解、還被媒體忽悠的普通人,去投票決定極其複雜的法案。
這既不公平,也必然導致平庸和糟糕的決策。而論文中設計的這台治理機器(默克爾稱之為DAO民主),運轉邏輯與傳統投票制完全相反。
傳統投票是“先決策,後看結果”(人們投票選A,然後承擔A帶來的好壞後果)。默克爾的機器是“先預測結果,再做決策”。機器的運轉依賴兩個核心部件:
1. 唯一的目標:公民的“幸福指數”
機器有一個唯一且不可篡改的終極目標(由DAO合約保護),稱之為“幸福指數”。
這個指數由全體公民自己“事後打分”獲得。每年,所有公民都給過去的一年打個分,比如0分(最爛)到1分(最好)。所有人的分數取平均值,就是該年的“年度幸福指數”。
這個分數是系統追求的唯一指標。
2. 決策引擎:預測市場
有了唯一的目標,決策就變得簡單了。當有人提交一個新法案時(比如“是否要建一條新高鐵”),系統不會開啟投票,而是自動開設兩個並行的預測市場:
市場A:預測“如果通過法案”,未來的長期“幸福指數”會是多少?
市場B:預測“如果什麼都不做”,未來的長期“幸福指數”會是多少?
然後,機器就等待預測周期結束,觀察A和B兩個市場的價格。
如果市場A的價格高於市場B(預測是0.72),機器就自動判定:通過法案。反之則否決。
設計的巧妙之處
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把“決策”從一個充滿偏見和民粹的“政治問題”轉換成了一個獎勵理性和專業的“信息問題”。
在預測市場裡,一個人胡亂下注(“我不管,我就是討厭高鐵!”)是會賠錢的。真正能賺錢的,是那些能最準確預測“這項法案到底會不會讓大多數人未來更幸福”的人。
它巧妙地利用了“貪婪”,讓理性的聲音而不是嗓門最大的聲音主導決策。當然,具體機制遠比我描述的複雜,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論文。
回到現實
我個人覺得用這個機器治理國家,實踐性幾乎為零。
默克爾自己也提到很多難題:比如如何防止系統為了追求高分,而選擇“給所有人發致幻劑”這種荒謬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處理那種“有10%幾率導致世界末日”的法案?
除了這些技術性的難題,政治上的摩擦也決定了沒有任何一個政體可能應用這個方案。
但如果不是用來治理國家,而是在一些邊界更窄的領域,通過合適的抽象,加上精心制定的條件,我覺得是有可能的。
舉個簡單例子
小區的“業委會”決策。“面子派”想花10萬修一個毫無用處的噴泉。“剛需派”想用這筆錢修補漏水的屋頂。
傳統投票下,這事最後就變成了“嗓門大的人”,而不是“對的人”贏。
套用「默克爾機器」:
目標:年度業主居住滿意度。
提交兩個提案,讓預測市場來定價:
市場A:預測如果修噴泉,年底的“滿意度”平均分會是多少?
市場B:預測如果修屋頂,年底的“滿意度”平均分會是多少?
那些家裡正在漏水的業主(他們才是真正的“專家”),在傳統投票中只有1票。但在這個市場裡,他們100%確定修好屋頂能提升滿意度,所以敢押重金做多“市場B”。系統看到“市場B”的價格(預測的滿意度)高於“市場A”,就會自動批准修屋頂的提案。
結算:到年底,全體業主打分。那些(現在不漏水的)業主打出高分。當初下注修屋頂的人,贏走了那些押注修噴泉的人的錢。
實際應用中,設計可能會比這更複雜,但基本邏輯就是這樣。
本質上,是將一個充滿主觀撕扯的、公開的社區決策,交給一個同樣公開、由真金白銀驅動的預測機器來仲裁。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也並沒有消失,而是換了一種形式,並藉此讓整個機制運轉起來。
這個產品甚至可以變成一個“治理即服務”的平台。平台本身不決定任何KPI或方案,它只提供一套中立的“工具箱”(如DAO合約、預測市場和Oracle)。
任何組織,從業委會到開源社區,都可以註冊使用,然後“插入”自己獨有的KPI(比如“滿意度”或“下載量”)和具體提案。
平台只負責運行市場並返回“最優解”,它就像一個中立的“裁判”,為所有需要做出艱難、公開決策的組織提供一個即插即用的決策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