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中本聰之謎:為什麼比特幣最大的謎團如此重要
比特幣沒有 CEO,也沒有我們可以指認的創辦人。而這正是重點。
2008 年 10 月 31 日,有人(或一群人)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名義,向一個密碼學郵件列表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附件是一份九頁的白皮書,解決了電腦科學家多年來一直苦思的難題:如何創造一種沒有銀行中介的數位貨幣?幾個月內,比特幣網路上線。幾年內,它的價值達到數十億美元。然後——什麼都沒有發生。到 2011 年 4 月,中本聰消失了,將項目交接出去,徹底消聲匿跡。
十五年後,我們仍然不知道他們是誰。
我們實際知道什麼
數位足跡存在,但能告訴我們的有限。中本聰在比特幣早期挖掘了大約 100 萬顆 BTC——如今價值數百億美元,但這筆財富從未被動用。僅這一點就令人著迷。大多數騙子和投機者早已套現。中本聰沒有,這顯示出非凡的耐心,或是堅定的理念信仰。
線索散落各處:創世區塊中嵌入的 Times 頭條(「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直接針對 2008 年金融危機的諷刺。程式碼註解中使用英式英文。發文時間不規律,來自不同時區。這一切加總起來,不是某個擁有卓越技術與密碼學能力的個人,就是一個協作團隊。
這位技術天才並非從零開始發明一切。中本聰實際上是將現有想法融合:Wei Dai 的 b-money 概念、Nick Szabo 的 Bit Gold、Adam Back 的 Hashcash。真正的創新在於組合這些想法,並讓它們實際運作——一個由數學而非對機構信任來保障安全的點對點網路。
尋找中本聰
多年來,各種理論層出不窮。Hal Finney——一位密碼龐克和電腦科學家,也是比特幣首筆交易的接收者——一直是熱門候選人,儘管他在 2014 年死於漸凍症前否認過此事。設計了 Bit Gold 的 Nick Szabo,語言風格與中本聰相似,但他始終否認有參與。
還有 2014 年 Newsweek 的一場災難。一名記者追蹤到日裔美籍退休物理學家多利安·中本聰,並發表封面故事聲稱他是比特幣創造者。事實證明他完全無關。這個故事成為侵犯隱私的警示案例。
還有 Craig Wright——一位澳洲電腦科學家,自 2016 年以來一直自稱是中本聰。他提出所謂的「密碼學證據」並發起訴訟。2024 年,英國法院正式裁定反對他,稱證據「壓倒性」地證明他不是中本聰。加密社群早在數年前就已達成這個共識。
為何存在謎團
中本聰採用先進的隱私技術——Tor 網路、加密通信、隔離式互動。這種匿名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特性,根植於密碼龐克的理念:強大的加密技術保護個人自由,免於國家和企業的控制。
但匿名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如果比特幣有公開的創辦人,那個人就會成為目標——被監管、被訴訟、被施壓。他們會成為網路的「門面」,項目也因此暴露於單一個體的攻擊風險。將創辦人移出方程式,就消除了單一失敗點。
最重要的是,中本聰的缺席證明了比特幣能自行運作。沒有領袖做決策,沒有億萬富翁創辦人發推影響市場。網路靠程式碼和共識運作。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優雅,更是哲學上的革命。
如果我們知道會怎樣?
想像如果明天有可信證據揭露中本聰的身分,市場會有何反應。價格可能劇烈波動。敘事瞬間改變。比特幣不再是「人民的貨幣」——而是某個特定個人或團體、帶有潛在目的的產物。
那 100 萬顆靜置未動的 BTC 本身就是概念驗證。中本聰放棄了數百億美元。這不是任何政府、企業或典型創辦人會做的事。
諷刺
時間越久真相未揭,中本聰的匿名就越鞏固比特幣的核心理念:你不需要信任某個人來使用這個系統。你信任的是數學,你信任的是網路。創造者的身分變得無關緊要。
我們會知道真相嗎?多半不會。中本聰匿名的時間越長,他們打破沉默的可能性就越低——風險遠大於任何好處。而這種不確定性,反而成為比特幣最大的優勢。一場無領袖的革命,一項憑實力而非行銷壯大的技術。一個不需被解答的謎,因為答案已經在全球數千台電腦上運行。
真正的故事不是「誰是中本聰?」,而是「為什麼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