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Kinto:下一代模塊化交易系統
Kinto (K) 代幣在全球交易所的上市時間表
備受期待的Kinto (K)代幣將在主要數字資產交易所上線,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Kinto是什麼?
Kinto代表了交易技術的突破,作爲一個模塊化的交易(MEX)系統,彌合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平台之間的技術差距。Kinto基於定制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通過其非托管智能錢包提供最佳的DeFi機會,同時保持機構級的安全性和合規標準。
"Kinto"這個名字源於短語"黃金之路",反映了該平台的使命,即爲用戶創建一條安全的通道,以訪問去中心化金融,同時遵守監管要求。
從 Engen 到 Kinto 的演變
Kinto的旅程始於Engen,這是一項專門的啓動計劃,運營時間從2023年11月到2024年5月17日正式轉型爲Kinto。在Engen階段,早期網路參與者通過社區批準的提案在制定平台的基礎治理政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些早期的貢獻塑造了Kinto的運營框架、治理結構和挖礦激勵機制,爲現在已成爲一個全面運作的模塊化交易系統奠定了基礎。
技術架構和核心特性
1. 自主身分 (用戶擁有的KYC)
Kinto的KYC方法代表了區塊鏈身分管理的重大進步。用戶可以驗證他們的身分,而無需將個人可識別信息( PII)暴露於鏈上審查,從而確保合規的同時,通過先進的加密方法保護隱私。
2. 高級認證與密碼鑰匙
該平台通過實施密碼密鑰技術消除了傳統密碼的安全漏洞,使用戶能夠通過面部識別和指紋識別等生物認證方法或基於設備的安全協議安全訪問帳戶。
3. 帳戶抽象實現
Kinto通過帳戶抽象技術簡化了用戶體驗,消除了與DeFi參與相關的傳統技術障礙。這種架構設計消除了對私鑰管理或瀏覽器擴展的需求,使區塊鏈交互變得更加可及。
4.Kinto ID 技術
在完成身分驗證後,用戶會收到一個 Kinto ID——這是一個不可轉讓的 NFT,作爲他們訪問網路的憑證。這個獨特的數字身份代幣是所有平台交易所必需的,創建了經過驗證的身分與鏈上活動之間的不可變連結。
5. 跨鏈流動性管理 (Musubi)
該平台的 Musubi 系統積極管理多個區塊鏈網路的流動性,包括 Ethereum、Arbitrum、Base 和 Hyperliquid。這種跨鏈架構通過將流動性資源動態分配到提供最大價值的地方來優化資本效率。
6. 非托管智能錢包架構
Kinto的智能錢包保持用戶對資金的完全主權,同時集成了先進的安全功能。錢包架構平衡了強大的保護機制與直觀的用戶體驗,消除了安全性與可用性之間的傳統權衡。
7. 機構級合規框架
該平台通過在網路層面原生集成KYC、反洗錢(AML)協議、保險機制和復雜的欺詐監測系統來增強區塊鏈安全性。
8. 被動收入生成的挖礦計劃
用戶只需存入資金即可參與平台的挖礦計劃,獲得與存款數量和承諾期限成正比的獎勵。
9. 兩層鏈上治理結構
Kinto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型下運作,擁有九位被選舉的守護者,稱爲 Nios。這個結構確保了主要協議決策經過充分的鏈上審議和投票過程。
K 代幣經濟學與分配
供應參數和通貨膨脹模型
Kinto以1000萬K代幣的初始總供應量啓動。經濟模型包括每年5%的治理控制通脹上限,總供應量始終不得超過1500萬代幣。
代幣分配結構
團隊代幣的歸屬時間表
Kinto 的市場差異化
Kinto建立了一個新的類別,區別於完全去中心化的網路和私有系統。它提供了一個安全、合規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同時與以太坊生態系統保持完全的互操作性——創建了一種結合安全性、合規性和連接性的模塊化架構。
根據行業研究,模塊化交易系統平台正在經歷強勁的市場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顯著的市場資本化,關鍵績效基準突顯了先進的集成能力。
K 代幣效用框架
最近的發展和路線圖
該平台旨在通過整合額外的現實世界資產、增強跨鏈流動性機制以及引入擴展的DeFi功能,來擴展其生態系統功能——同時保持對安全性、合規性和用戶體驗優化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