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合夥人解讀AI與加密技術如何重塑互聯網未來

robot
摘要生成中

a16z合夥人對話:AI與加密技術如何改變互聯網未來

在這場對話中,a16z Growth合夥人David George與a16z crypto合夥人Chris Dixon探討了他們對新互聯網的願景,包括加密貨幣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AI作爲原生媒體形式等話題。他們還討論了互聯網最初的商業模式正在瓦解,以及新的互聯網如何爲創作者引入全新的商業模式。

a16z Growth合夥人對話a16z crypto合夥⼈:AI與Crypto如何改變互聯網的未來?

技術如何演變

Chris Dixon認爲,技術浪潮往往是成對或成三出現的。15年前,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雲計算是三大趨勢。現在,AI、加密技術和新型硬件(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VR)是當前最有趣的三大趨勢。它們也是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

加密技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互聯網架構方式。它有一些獨特的特性,能讓過去無法實現的事情變成現實。加密的本質遠不止於比特幣或meme幣,它與AI有很多交集。其中一種最基礎的結合方式就是用加密架構來構建AI系統。

加密貨幣與AI如何互動

Chris Dixon提到了幾個a16z投資的項目:

  1. Jensen: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計算資源網路,優化算力供需。

  2. Story Protocol:一種在區塊鏈上註冊知識產權的新方式,讓小型創作者可以設定自己的條款。

  3. WorldCoin:通過區塊鏈進行身分驗證,以應對AI可能僞造人類身分和內容的挑戰。

  4. 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DPIN):如Helium,一個由社區擁有、衆包建設的電信網路項目。

Chris強調加密技術的一個核心優勢是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這讓創意內容也能像樂高積木一樣自由組合,激勵人們使用新工具,同時提供經濟模型。

打破互聯網的經濟契約

Chris指出,ChatGPT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經濟契約可能被打破的跡象。過去20年,互聯網形成了一種隱性的經濟契約: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獲取內容的權限,作爲回報,創作者能獲得流量。但現在AI直接生成內容,用戶甚至不用點擊連結,這樣一來,創作者的收入來源就被切斷了,互聯網的原有經濟模式也隨之瓦解。

AI是糖霜還是糖?

David George提到Marc Andreessen的一個比喻:AI到底是"糖霜"還是"糖"?如果AI只是"糖霜",那麼現有的行業巨頭會贏,因爲它們可以在現有產品上簡單地加一個AI聊天機器人。但如果AI是"糖",那麼你需要從零開始構建整個產品,AI領域就更可能由新興公司佔據主導地位。

爲工具而來,爲網路而留

Chris Dixon提出了一個經典的用戶增長策略:"先因工具而來,後因網路而留。"許多用戶最初是因爲某個工具而使用一個產品,但最終留下來的原因是網路效應。AI也可以採用類似的策略,比如AI生成圖片的工具可以作爲一個切入口,但最終形成的應該是一個完整的AI創意社區。

模仿技術與原生技術

Chris指出,新技術的發展通常會經歷兩個階段:模仿階段和原生階段。AI現在還處於擬物化階段,我們看到的AI應用主要是在替代人工。但真正的AI革命,會出現在AI原生的產品上,比如AI生成的遊戲世界、AI生成的互動內容等。

AI作爲創意基石

Chris認爲,AI不會取代人類創作,而是會催生出全新的藝術形式,爲人類創造力提供了一個新的畫布。這可能是虛擬世界、遊戲或新型電影等。

在AI中平衡供需

David和Chris討論了AI發展的瓶頸可能不在於技術,而在於人類的適應速度和政策法規的影響。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用戶接受AI,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

AI如何改變行業

他們討論了AI在各行業應用面臨的監管障礙,以及AI訓練數據的合法性問題。Chris認爲,AI廣泛應用的模式可能是先在一個特定領域(如自動駕駛)取得突破,並證明它比人類表現更好,然後再推廣到其他行業。

互聯網的理想未來是什麼?

Chris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互聯網最初的願景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收益集中到了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手中。他強調需要關注區塊鏈和去中心化網路的建設,以確保互聯網能夠持續創新和發展。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3
  • 分享
留言
0/400
戴上帽子说话vip
· 08-01 05:09
新时代要变天了
回復0
资深空投收割机vip
· 08-01 05:06
看好去中心化AI
回復0
FunGibleTomvip
· 08-01 04:56
革新就在前方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