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Robinhood十年之路:從草根到6000億市值的散戶金融革命
自草根到市值6000億,Robinhood的十年傳奇之路
一位朋友曾這樣形容特內夫:一個好的金融人,"金融界的羅賓漢"。這個外號後來成爲了一家改變金融業企業的名稱,但這還不是故事的開端。
特內夫和巴特,兩位擁有斯坦福大學數學和物理學背景的創始人,在大學本科時的一個暑期研究項目中相識。他們未曾預料到未來會與一代散戶投資者深度綁定,以爲是自己選擇了散戶,實際上是時代選中了他們。
在斯坦福求學期間,特內夫對數學研究的前景產生了質疑。他厭倦了那種"花上數年,鑽研一個問題,結果可能一無所獲"的學術生活,也無法理解博士同學們甘願爲微薄收入埋頭苦幹的執念。這種對傳統路徑的反思,悄然埋下了他創業的種子。
2011年秋天,恰逢"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高潮,公衆對金融行業的不滿達到頂點。紐約祖科蒂公園內,抗議者的帳篷星羅棋布,遠在舊金山的特內夫和巴特,站在辦公室窗前,也能望見這一幕的餘波。
同年,他們在紐約創立了一家名爲Chronos Research的公司,爲金融機構開發高頻交易軟件。然而,很快他們就意識到,傳統券商借助高昂的佣金和繁瑣的交易規則,把普通投資者擋在了金融市場門外。這讓他們開始思考:爲機構服務的技術,能不能也服務於散戶?
那時正值Uber、Instagram、Foursquare等新興移動互聯網公司湧現,專爲移動端設計的產品開始引領潮流。反觀金融行業,E-Trade這樣的低成本券商仍難以適配移動設備。
特內夫和巴特決定,順應這場技術與消費浪潮,將Chronos轉型爲面向千禧一代的免費股票交易平台,並申請了經紀交易商牌照。
千禧一代、互聯網、免費交易——Robinhood集齊了這個時代最具顛覆性的三大要素。
那時的他們並未料到,這個決定,開啓了屬於Robinhood不平凡的十年。
圍獵千禧一代
Robinhood將目光投向了一個當時被傳統券商忽視的藍海市場——千禧一代。
傳統金融理財公司Charles Schwab 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1%的投資者會在選擇中介機構時對比手續費的高低。而千禧一代對"零手續費"尤爲敏感,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會因爲這一點而轉向更具價格優勢的平台。
零佣金交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當時,傳統券商每筆交易通常收取8至10美元,Robinhood卻徹底免去了這項費用,且不設最低帳戶資金門檻。只需一美元即可交易的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新手投資者,配合簡潔直觀、甚至帶有"遊戲感"的界面設計,Robinhood成功提升了用戶的交易活躍度,甚至培養出一批"沉迷交易"的年輕用戶。
這場收費模式的變革,最終倒逼行業轉型。2019年10月,Fidelity、Charles Schwab和E-Trade相繼宣布將每筆交易佣金降爲零。Robinhood,成爲扛起零佣金大旗的"第一人"。
採用Google於2014年推出的Material design設計風格,Robinhood遊戲化的界面設計甚至獲得了一項蘋果設計大獎,成爲第一家獲獎的金融科技公司。
這是成功的一部分,卻不算是最關鍵的地方。
在一次採訪中,特內夫通過轉述電影《華爾街》中的角色Gordon Gekko的一句話來描述公司的理念:我擁有的最重要的商品是信息。
這句話,道出了Robinhood商業模式的核心——訂單流付費(PFOF)。
與許多互聯網平台一樣,Robinhood看似免費背後,其實是更昂貴的代價。
它通過將用戶的交易訂單流量賣給做市商獲利,但用戶未必能成交到市場最優價格,還以爲自己佔了零佣金交易的便宜。
通俗解釋,當用戶在Robinhood上下單時,這些訂單並不是直接送到公開市場(比如納斯達克或紐交所)去成交,而是首先被轉發給與Robinhood合作的做市商(如Citadel Securities)。這些做市商會以極小的價格差(通常是千分之一美分的差距)來撮合買賣,從中獲利。作爲回報,做市商會向Robinhood支付引流費,也就是訂單流付費。
換句話說,Robinhood的免費交易,其實是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賺錢",
盡管創始人特內夫一再聲稱PFOF並非Robinhood的利潤來源,現實卻是:2020年,Robinhood 75%的收入來自與交易相關的業務,到了2021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升至80.5%。即便近年來佔比略有下降,PFOF依舊是Robinhood收入的重要支柱。
紐約大學市場營銷教授亞當·阿爾特在採訪中直言:"對Robinhood這樣的公司來說,單純擁有用戶是不夠的。你必須讓他們不斷點擊'買入'或'賣出'按鈕,降低人們在做出財務決策時可能遇到的所有障礙。"
有時候,這種"去門檻"的極致體驗,帶來的不只是便捷,還有潛在的風險。
2020年3月,20歲的美國大學生卡恩斯,在Robinhood上進行期權交易後,發現帳戶顯示虧損了高達73萬美元——遠超他1.6萬美元本金的負債。這位年輕人最終選擇了自殺,留給家人的紙條裏寫道:如果你讀到這封信,我已經不在了。爲什麼一個20歲、沒有收入的人,可以動用近100萬美元的槓杆?
Robinhood精準擊中了年輕散戶的心理:低門檻、遊戲化、社交屬性,也享受到了這份設計帶來的回報。直至2025年3月,Robinhood用戶的平均年齡仍穩定在35歲左右。
但命運贈予的一切都標注好了價碼,Robinhood也不例外。
羅賓漢,劫貧濟富?
2015至2021年,Robinhood平台註冊用戶數量增長達到75%。
尤其是2020年,伴隨着新冠疫情、美國政府的刺激政策和全民投資熱,平台用戶和交易量雙雙飆升,托管資產一度突破1350億美元。
用戶數量激增,爭端也接踵而至。
2020年底,馬薩諸塞州證券監管機構指控Robinhood以遊戲化手段吸引缺乏投資經驗的用戶,卻未能在市場波動期間提供必要的風險控制。緊接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對Robinhood展開調查,指控其未能爲用戶爭取最佳交易價格。
最終,Robinhood選擇支付6500萬美元與SEC達成和解。SEC直言不諱地指出:即便考慮免佣金的優惠,用戶總體仍因價格劣勢而損失了3410萬美元。Robinhood否認了指控,但這場風波注定只是開始。
真正讓Robinhood卷入輿論漩渦的,是2021年初的GameStop事件。
這家承載着一代美國人童年回憶的電子遊戲零售商,在疫情衝擊下陷入困境,成了機構投資者大舉做空的目標。然而,成千上萬的散戶投資者不願眼睜睜看着GameStop被資本壓垮。他們在Reddit論壇WallStreetBets上集結,利用Robinhood等交易平台集體買入,掀起了一場散戶逼空大戰。
GameStop的股價從1月12日的19.95美元,一路暴漲到1月28日的483美元,漲幅超過2300%。一場"草根反抗華爾街"的金融狂歡,令傳統金融體系震動。
然而,這場看似屬於散戶的勝利,卻很快演變成Robinhood的至暗時刻
那年的金融基礎設施根本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交易狂潮。按照當時的結算規則,股票交易需要T+2天才能完成清算,經紀商必須提前爲用戶交易預留風險保證金。交易量暴漲,讓Robinhood需要向清算機構繳納的保證金直線上升。
1月28日清晨,特內夫被妻子叫醒,得知Robinhood收到全國證券清算公司(NSCC)通知,要求其繳納高達37億美元的風險保證金,Robinhood的資金鏈被瞬間逼至極限。
他連夜聯繫風險投資人,四處籌資,以確保平台不被系統性風險拖垮。與此同時,Robinhood被迫採取極端措施:限制GameStop、AMC等網紅股票的買入,用戶僅能賣出。
這一決定立刻引爆了公衆憤怒。
數百萬散戶投資者認爲Robinhood背叛了金融民主化的承諾,批評其向華爾街勢力低頭,甚至有陰謀論指控Robinhood與Citadel Securities(其最大訂單流合作方)暗中勾結,操縱市場以保護對沖基金利益。
網暴、死亡威脅、惡評轟炸接踵而至。Robinhood突然從散戶朋友變成了衆矢之的,特內夫一家被迫暫避,並僱傭了私人安保。
1月29日,Robinhood宣布已緊急籌資10億美元維持運營,之後又連續幾輪融資,最終累計籌得34億美元。與此同時,國會議員、名人和公衆輿論對其窮追不舍。
2月18日,特內夫被傳喚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面對衆議員的質問,他堅稱Robinhood的決定是迫於結算壓力,與市場操縱無關。
盡管如此,質疑從未平息。金融業監管局(FINRA)對Robinhood展開徹查,最終開出史上最大單筆罰款——7000萬美元,其中包括5700萬罰金和1300萬客戶賠償。
GameStop事件成爲Robinhood歷史上的轉折點。
這場金融風暴讓Robinhood的"散戶護航者"形象嚴重受損,品牌信譽與用戶信任都遭受重創。一時間,Robinhood成了既受散戶不滿、又被監管盯防的"夾縫中生存者"。
不過,這一事件也促使美國監管機構着手改革清算制度,推動結算週期從T+2縮短爲T+1,爲整個金融行業帶來了長遠影響。
這場危機之後,Robinhood推進了早已籌備的IPO。
2021年7月29日,Robinhood以HOOD爲代碼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定在38美元,估值約320億美元。
然而,IPO並未爲Robinhood帶來預期的資本盛宴。上市首日,股價開盤即跌,最終收報34.82美元,較發行價下跌8%。雖然隨後因散戶熱潮和機構買入(如ARK Invest)出現短暫回升,但整體走勢長期承壓。
華爾街與市場的分歧顯而易見——是看好其作爲散戶時代的金融入口,還是擔憂其飽受爭議的商業模式與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