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探索加密資產估值模型:從公鏈到比特幣

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從公鏈到比特幣

加密貨幣已成爲金融科技領域中最具活力與潛力的板塊之一。隨着機構資金不斷湧入,如何合理評估加密項目的價值成爲一個關鍵問題。傳統金融資產有成熟的估值體系,如現金流折現模型和市盈率估值法等。

加密項目種類繁多,包括公鏈、交易平台代幣、去中心化金融項目、迷因幣等,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經濟模型和代幣功能。因此,需要探索適合各個細分領域的估值模型。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一、公鏈估值: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核心內容是:網路價值與節點數平方成正比。

V = K*N²(V爲網路價值,N爲有效節點數,K爲常數)

這一定律在互聯網公司價值預測中得到廣泛認可。研究表明,在10年的統計時間裏,一些主要社交網絡公司的價值與用戶數量呈現出了梅特卡夫定律的特徵。

對於以太坊,研究發現其市值與每日活躍用戶呈對數線性關係,基本符合梅特卡夫定律。具體公式爲:

V = 3000 * N^1.43

統計數據顯示,這種估值方法與以太坊市值走勢確實存在一定相關性。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然而,梅特卡夫定律在應用於新興公鏈時存在局限性。對於處於發展初期的公鏈,由於用戶基數相對較小,可能不太適合使用這種方法進行估值。此外,該定律也無法反映質押率、燃燒機制以及生態系統對總價值的影響等因素。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二、交易平台代幣估值:盈利回購與銷毀模型

中心化交易所的平台代幣類似於股權通證,其價值與交易所收入、生態發展情況和市場份額密切相關。這類代幣通常採用回購銷毀機制,有些還具備類似公鏈的燃燒機制。

平台代幣的估值需要考慮平台整體收入和代幣銷毀機制。一個簡化的估值模型可以表示爲:

代幣價值增長率 = K交易量增長率供應量銷毀率(K爲常數)

以某知名交易所的平台代幣爲例,其賦能方式經歷了從盈利回購到自動銷毀的演變。目前,該代幣採用基於價格和區塊數量的自動銷毀機制,並結合實時銷毀機制。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密切關注交易所的市場份額變化和監管政策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顯著影響平台代幣的估值。

三、去中心化金融項目估值:代幣現金流貼現法

去中心化金融項目可以採用代幣現金流貼現估值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預測代幣未來產生的現金流,並按照一定的折現率計算當前價值。

估值公式爲:

PV = Σ(FCFt / (1+r)^t) + TV / (1+r)^n

其中,FCFt是第t年的自由現金流,r爲貼現率,n爲預測年限,TV爲終值。

以某去中心化交易協議爲例,假設其2024年收入爲9890萬,年增長率10%,貼現率15%,預測5年,永續增長率3%,現金流轉換率90%,可以得到約10億的估值,與當前市值相近。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然而,這種估值方法面臨幾個挑戰:治理代幣通常未直接捕獲協議收益;未來現金流預測困難;折現率的確定復雜;某些項目採用的回購銷毀機制可能影響估值結果。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四、比特幣估值:多元方法綜合考量

對於比特幣,可以綜合考慮多種估值方法:

  1. 挖礦成本估值法:過去五年,比特幣價格低於主流礦機挖礦成本的時間佔比僅約10%,表明挖礦成本可視爲比特幣價格的底線。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1. 黃金替代品模型:比特幣被視爲"數字黃金",可部分替代黃金的價值儲存功能。目前比特幣市值佔黃金市值的7.3%。如果這一比例提升,比特幣價格將相應漲。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然而,比特幣與黃金在物理屬性、市場認知和應用場景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使用這種模型時需要謹慎考慮這些因素。

總結

探索加密項目的估值模型對推動行業內有價值項目的穩健發展至關重要,同時有助於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配置加密資產。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時期,我們需要用嚴格的標準和基本邏輯來尋找具有長期價值的項目。通過合理的估值模型,我們有望在熊市中發掘加密領域的潛力股,就像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湧現出的科技巨頭一樣。

從DeFi到比特幣,加密資產估值模型探索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3
  • 分享
留言
0/400
ForkTonguevip
· 18小時前
代码看傻了 还是抄底香
回復0
合约自动投降vip
· 07-19 04:51
唬人呢 谁懂啊...
回復0
0xDreamChaservip
· 07-19 04:45
牛市就别想太多哈估值了 干就完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