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都變成 Memecion 時會發生什麼?

從信任到孤立:非自願獨身主義如何侵蝕我們的社會。

**撰文:**kyla scanlon

編譯:白話區塊鏈

公共資源悲劇

在經濟學中,公共資源悲劇指的是共享資源——如農田、漁業或清潔空氣——被過度開發利用,最終導致崩潰。如今,我們正經歷一種現代版的公共資源悲劇,不僅僅局限於有形資源,還包括我們社會的基本基礎設施:

  • 社會公共資源:信任、關係、社區。
  • 認知公共資源:好奇心、教育、批判性思維。
  • 經濟公共資源:穩定市場、共同繁榮、機構信任。
  • 信息公共資源:語言、現實、基本共識。

與傳統公共資源因物理耗竭而崩潰不同,這些無形資源因系統性激勵機制而逐漸瓦解,這些機制獎勵孤立、順從、不穩定和分裂。

這可能有些大膽,但我認爲我們正在走向一種「非自願獨身主義 (incelism)」的社會操作系統——不再僅是網路亞文化,而是社會的默認模式。「非自願獨身主義」指一羣自認爲無法找到浪漫伴侶的人,常常表現出「怨恨、仇恨、自憐、種族主義、厭女和厭世」等情緒。這種心態正在侵蝕公共資源:孤立、外包認知、扁平化身分和表演性怨恨成爲有利可圖的常態。治理和文化被 Meme、怨恨和算法驅動的憤怒所主導。

社會公共資源

一個穩定的社會始於穩定的關係——朋友、鄰居、同事、家庭。這些聯系構成了民主或經濟增長等抽象概念能夠運作的基礎。

但現狀並不樂觀。許多人對此已有論述,比如德裏克·湯普森 (Derek Thompson) 在《大西洋月刊》封面文章《反社交世紀》中精彩描述了我們如何彼此疏遠。性別、階層和政治之間的有意義聯系似乎正在崩塌。疫情後的社交基礎設施彎曲變形,我們失去了共享規範和集體儀式。取而代之的是什麼?交易型連接、平台化的孤獨感、算法部落提供的虛假歸屬感——這些不過是將你的偏好反射給你。社交互動 ( 從友誼到戀愛 ) 越來越被經濟化、優化、排名和遊戲化。( 當然,互聯網和約會應用也有美好的一面,但負面趨勢似乎佔了上風。)

一個建立在交易型互動和淺層聯系上的社會本質上是脆弱的。日常生活中無法互信的人,不會在投票時突然信任彼此。無法維系友誼或伴侶關係的人,可能也難以投入民主機構或公民參與。沒有穩固的關係基礎,社會就無法維持穩定的民主。

沒有真正的社區紐帶,公民參與度下降。正如居伊·德波 (Guy Debord) 警告的,政治淪爲表演而非實質。

認知公共資源

我們不再教人思考——我們教人順從。

好奇心如今被視爲冒險或低效。

這是一種模式:沒人願意冒險。不論是民選官員,還是選擇大學專業的 19 歲年輕人。因爲在這種經濟中,一切都變成了順從。正如意大利哲學家翁貝托·艾柯 (Umberto Eco) 在《原始法西斯主義》中警告,社會系統不會一夜崩潰,而是通過小的妥協、通過將順從逐漸規範化成爲公民美德而侵蝕。

以 Cluely 爲例。這款產品讓你在約會時戴上眼鏡「作弊」,部分是營銷噱頭 ( 如何通過激怒人們賺取點擊量 ),部分則反映了當前認知公共資源的 ethos。AI 公司的興起讓我們重新思考「做人」的意義,而它們的答案是「效率和優化」。也許這就是答案。

Cluely 的宣言宣稱:「我們打造它,讓你再也不用獨自思考。」 AI 不再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是試圖取代思考。批判性思維、模糊性、創造力——這些定義人類美好特質的東西——被優化後的即時答案所取代。

這無處不在。在政治中,細微差別變得危險,國會不敢對抗特朗普總統。即使在休閒時間,愛好也要以「副業潛力」來衡量。安妮·海倫·彼得森 (Anne Helen Petersen) 在一篇精彩文章中寫道:「我們內化的邏輯是惡毒且持久的:如果你花時間做某事,而這件事有賺錢潛力,不去賺錢就是財務上的不負責任。」對愛好的執着追求和貨幣化不僅是逃避現實,而是對教育倦怠、經濟不穩定和表演性生活的反應。這是人們在結構限制中主張身分和能動性的一種方式。優化、效率、貨幣化,循環往復!

沒有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我們容易被操縱,易受兩極化敘事影響,最終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這對民主公民至關重要。

經濟公共資源

政策即情緒投射——當鄙視系統的人成爲系統本身。

經濟依賴於信任——不僅是金錢或政策,而是圍繞金錢和政策的可靠規則與機構。如今,這種信譽正在蒸發。爲什麼?因爲經濟政策已成爲個人怨恨、情緒反應和政治表演的舞臺。我多次寫過關於「信任」的問題。以關稅爲例,關稅本可作爲戰略工具,但最近完全不是這樣。稅率隨意調整,供應鏈受擾,企業無所適從。

據彭博社報道,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 (Scott Bessent) 在摩根大通安排的閉門投資者會議上私下承認這種不穩定性,坦言當前對中國的 145% 關稅現狀不可持續。他暗示將很快降溫 ( 盡管談判尚未開始 ),並指出據伊蒙·賈弗斯 (Eamon Javers) 報道,中美之間的集裝箱預訂量已下降 64%。他明確表示:「目標不是脫鉤」,而是推動中國走向消費型社會,美國走向制造型社會。

這很離譜,因爲這似乎暗示我們正進入「中國世紀」。美國正在放棄最舒適的座位。當你看到中國制造業——比如小米工廠「每秒生產一部手機,無生產員工 ( 僅維護人員 ), perspective,24 小時運行,燈全關」——你不禁會想,這意義何在?

更令人不安的是,爲何這些關鍵信息在摩根大通的閉門投資者活動中私下分享,而非公開透明?部分原因是沒人敢直接質疑特朗普——貝森特似乎泄露了很多信息,因爲公開質疑在政治上風險太大。另一部分可能是某種「握手 - 擊掌 - 你們是我的人 - 去交易這個消息」的暗示。

與此同時,在公開場合,雙方在激進姿態和模糊承諾之間搖擺。特朗普公開表示不會對中國「硬碰硬」,暗示降溫,至少目前如此。他還放棄了解僱鮑威爾的想法。市場當然因這些消息而漲,但這只是消息。經濟仍將因這些波動而陷入困境。

市場目前完全在「氛圍」上運行。誰能責怪他們呢?看看這些標題,就像一個人在自言自語。

中國則表示願意談判,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和減少威脅。他們當然應該提出這樣的要求!相比之下,美國在與日本的談判中似乎就像個孩子在玩具店裏挑玩具:「我們不知道想要什麼,但肯定想要點什麼。」結果就是頭條驅動的市場波動和外交僵局。

馬丁·沃爾夫 (Martin Wolf) 在《Odd Lots》節目中一針見血:美國因美元儲備貨幣地位享有巨大經濟權力,可以輕鬆維持巨額赤字。然而,美國似乎執意通過混亂、情緒驅動的政策決定揮霍這一優勢。沃爾夫直言:「你很富有,很安全——除非你搞砸得太離譜。而現在,你爲什麼非要搞砸得這麼離譜?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

我們都知道 ( 甚至最初支持關稅的人也明白 ),這種治理方式極其非理性,政策不是基於經濟邏輯,而是由怨恨和投射塑造。根本沒有計劃——貝森特和盧特尼克不得不背着關稅支持者納瓦羅說服特朗普取消關稅。看看這個!

與此同時,普通美國人正準備迎接衝擊。沃爾瑪、塔吉特和家得寶的 CEO 私下警告特朗普,關稅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和貨架空空。誰從貿易戰中受益?根據 NBER,是與政府關聯的公司!難怪蒂姆·庫克親自致電!

全國範圍內的招聘凍結正在擴散,造成基層經濟痛苦——爲了抽象的怨恨付出了真實的代價。據高盛估計,聯邦僱員 ( 包括合同和資助員工 ) 的全面裁員可能高達 120 萬人,旅遊業損失 900 億美元,約佔 GDP 的 0.3%。真實的代價。爲了什麼?

我們燒毀了經濟公共資源,不是因爲這有意義,而是因爲我們的政治領導人將經濟政策與個人恩怨混淆。混亂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信任正在蒸發。

信息公共資源

我們不再擁有共享的現實——只有重疊的模擬。

判斷一個空間是否擁有健康信息公共資源的一個簡單方法是:你能描述現實而不立即引發爭論嗎?我們能就共同語言、基本事實甚至詞義達成一致嗎?答案越來越是:不能。我在 2022 年也寫過這點。

信息公共資源——語言、現實和基本共識——正在崩潰,因爲我們將分裂貨幣化了。社交媒體平台不是爲清晰或理解而建,而是爲參與度、憤怒和兩極化而優化。算法不獎勵細微差別,而是獎勵確定性、爭議和情緒觸發。

共識現實被什麼取代?忠誠現實、部落現實、個性化現實!我們不再辯論思想或解決方案,而是爭論誰的事實重要,誰的感受重要,誰的真相獲勝。真相本身變成了一種忠誠測試,而非共同基礎。沒有共享的信息公共資源,合作變得不可能。我們不解決問題,而是爭論誰來定義問題!語言被武器化,現實被碎片化。

結論

那麼,該怎麼辦?比特幣又在上漲了。自「解放日」以來,它與納斯達克脫鉤,漲 10%,而標普 500 下跌 6%。它的漲不是樂觀,而是對信任崩潰的直接投票 ( 而且它已從美國多元化 )。黃金、白銀、國防股和加密貨幣等資產的漲反映了社會、認知、經濟和信息領域的起伏。

這些公共資源被一點點侵蝕、貨幣化和剝削。社會信任變成了交易型孤獨。好奇心被順從和認知外包取代。穩定經濟治理被混亂的表演取代。共享現實分裂成競爭的部落和個性化真相。

換句話說,我們已經將「非自願獨身主義」制度化——不再僅僅是浪漫孤立,而是社會結構中內置的、盈利的斷連。市場影響顯而易見:隨着信任侵蝕,波動性增加,傳統避險資產重新佔據主導地位。投資者要麼從政府內部獲取祕密信息,要麼分散投資於貴金屬、基礎設施、股息支付公司和全球投資組合,以對沖國內政策的反復無常。

社會基礎設施並未永遠消失。與耗盡的漁業或農田不同,這些無形資源可以通過選擇連接而非交易、批判性思維而非順從、實質而非表演、共享現實而非孤立部落來再生。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