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報名參與並發帖解鎖 $2,000 創作大獎!
🌟 參與攻略:
1️⃣ 點擊連結進入報名頁面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 點擊“是”按鈕提交報名
3️⃣ 在動態完成發帖,提升發帖量和互動量,解鎖獲獎資格!
📌 只要是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發帖!
🎁 茶具套裝、Gate x 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 紀念章、點卡等好禮等你來拿!獲獎者還將獲得專屬社區流量扶持,助力您提升影響力,增長粉絲!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花旗銀行研報:穩定幣迎來ChatGPT時刻
撰文:AIMan@金色財經
2025年4月25日,花旗銀行旗下花旗研究所(Citi Institute)發布“數字美元(Digital Dollar)”研報。研報要點有:
1、2025年有望成爲區塊鏈在金融和公共部門應用的 “ChatGPT 時刻”,這一趨勢由監管變革推動。
2、花旗預測,2030年穩定幣的總流通供應量,基本情形下可能增長至1.6 萬億美元;樂觀情形下可能增長至3.7萬億美元,悲觀情形下在5000億美元左右。
3、預計穩定幣供應仍將以美元計價爲主(約90%),而非美國國家則會推動本國的CBDC發展。
4、美國針對穩定幣的監管框架可能會推動對美國國債的新增淨需求,到2030年,穩定幣發行方可能成爲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方之一。
5、穩定幣通過替代存款,對傳統銀行生態系統構成一定威脅。但它們也可能爲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新服務的機會。
正如其報告標題“數字美元”所意味的那樣,花旗高度看好穩定幣,報告專門有一章解釋“穩定幣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金色財經AIMan特編譯了Stablecoins: A ChatGPT Moment?”這一章節,如下:
穩定幣是如何運作的?
穩定幣是一種旨在通過將市場價格與參考資產掛鉤來維持穩定價值的加密貨幣。這些參考資產可以是美元等法幣、黃金等商品,或一籃子金融工具。穩定幣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
**穩定幣發行方:**發行穩定幣的實體,負責通過持有與穩定幣流通供應量等值的基礎資產來維持其價格掛鉤。
**區塊鏈帳本:**穩定幣發行後,交易記錄在區塊鏈帳本上。該帳本通過跟蹤穩定幣在用戶之間的所有權和流轉,提供透明度和安全性。
**儲備與抵押:**儲備確保每個代幣都能按掛鉤價值贖回。對於以法幣抵押的穩定幣,這些儲備通常包括現金、短期政府證券和其他流動資產。
**數字錢包提供商:**提供數字錢包,可以是移動應用、硬件設備或軟件接口,允許穩定幣所有者存儲、發送和接收他們的代幣。
穩定幣如何維持其掛鉤價值?
穩定幣依靠不同機制確保其價值與基礎資產一致。法定貨幣支持的穩定幣通過保證每個發行的代幣都能兌換成等量法定貨幣來維持掛鉤。
主要的穩定幣
截至2025年4月,穩定幣的總流通供應量已超過2300億美元,自2024年4月以來增長了54%。排名前兩位的穩定幣主導着這一生態系統,按價值和交易數量計算,其市場份額超過90%,其中USDT位居榜首,USDC次之。
圖3 2020—2025年穩定幣供應量
近年來,穩定幣的交易量增長迅速。經調整後,2025年Q1穩定幣的月交易量在6500億—7000億美元之間,約爲2021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水平的兩倍。支持加密生態系統是穩定幣的主要應用場景。
最大的穩定幣USDT於2014年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推出,並於2017年擴展到以太坊區塊鏈,使其能夠在DeFi中使用。2019年,由於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它進一步擴展到在亞洲廣泛使用的波場網路。USDT在很大程度上在離岸運營,但時代正在改變。
圖4 穩定幣交易量與其他支付方式對比(單位:十億美元)
穩定幣在美國及全球被採用的驅動因素有哪些?
Forte FinTech創始人Erin McCune:
實用優勢(速度、低成本、全天候可用):在發達經濟體(尤其是那些即時支付尚未廣泛普及、中小企業未得到現有機構充分服務,且跨國公司希望更便捷地進行全球資金轉移的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跨境交易成本高昂、銀行技術不成熟和/或金融包容性滯後的地區)都創造了需求。
宏觀需求(對沖通脹、金融包容性):在一些地區,穩定幣成爲了人們的 “生命線”。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亞、肯尼亞和委內瑞拉等國貨幣波動較大,消費者通過穩定幣來保護自己的資金。如今,越來越多的匯款以穩定幣的形式進行,沒有銀行帳戶的消費者也能使用數字美元。
現有銀行和支付提供商的支持與整合:這是穩定幣合法化的關鍵(特別是對於機構和企業用戶),並且可以迅速擴大其使用範圍和實用性。成熟、大規模的支付網絡和核心處理商能夠帶來透明度,並促進與企業和商家所依賴的熟悉解決方案的整合。實現不同穩定幣之間、銀行與非銀行機構之間的清算機制對於擴大規模也至關重要。針對消費者的技術改進(易於使用的錢包)和商家的技術改進(通過API將穩定幣收款功能集成到收單平台)正在消除曾經將穩定幣限制在加密邊緣領域的障礙。
長期期待的監管明確性:這使得銀行和更廣泛的金融服務行業能夠在零售和批發業務中採用穩定幣。透明度(審計要求)和一致的流動性管理(可靠的平價)也將簡化運營整合。
畢馬威全球和美國數字資產主管Matt Blumenfeld:
穩定幣的潛在市場規模
正如Forte Fintech 創始人Erin McCune所指出的,任何對穩定幣潛在市場規模的預測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謹慎。其中有許多可變因素,而我們的情景分析也顯示出預測範圍很廣。
我們基於以下推動穩定幣需求增長的因素構建了一個預測範圍:
圖5 2030年穩定幣市場規模預測
圖6 2030年穩定幣市場規模
注:2030年貨幣總量(流通現金、M0、M1和M2)存量是根據名義GDP增長計算得出。歐元區和英國可能會發行和採用本幣穩定幣。中國可能會採用主權央行數字貨幣,不太可能採用外國私人發行的穩定幣。預計2030年非美元穩定幣在熊市、基本和牛市情況下的規模分別爲210億美元、1030億美元和2980億美元。
穩定幣市場展望
Forte Fintech創始人Erin McCune
問:對於穩定幣市場規模在近期的樂觀和謹慎前景,以及推動其發展軌跡的潛在因素,怎麼看?
預測全球穩定幣市場的增長需要極大的信心(或者說是過度自信),因爲仍有許多未知因素。在此提醒下,以下是我對牛市和熊市的情景分析:
最樂觀的預測是,隨着穩定幣成爲全球即時、低成本、低摩擦交易的日常媒介,市場將擴張5 - 10倍。在牛市情景下,穩定幣的價值將從目前的約2000億美元呈指數級增長,到2030年達到1.5 - 2.0萬億美元,滲透到全球貿易支付、個人對個人匯款和主流銀行業務中。這種樂觀預期基於以下幾個關鍵假設:
關鍵地區的有利監管:不僅包括歐洲和北美,還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對替代本地法定貨幣需求最大的市場。
現有銀行與新進入者之間的真正信任:以及消費者和企業對穩定幣儲備完整性的廣泛信心(例如,1美元穩定幣 = 1美元等值法幣)。
價值鏈上的收入(和儲蓄)有意分配:以促進合作。
廣泛採用能夠連接新舊基礎設施的技術:促進結構效率和規模擴大。例如,商戶收單機構已經開始使用穩定幣。對於批發支付應用,企業財務和應付帳款解決方案以及財務主管將需要進行調整。商業銀行也需要部署代幣化和智能合約。
在熊市情景下,穩定幣的使用將僅限於加密生態系統和特定的跨境用例(主要是貨幣流動性不足的市場,目前這些市場佔全球GDP的比例較小)。地緣政治因素、對數字美元化的抵制以及央行數字貨幣的廣泛採用將進一步阻礙穩定幣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穩定幣的市值可能會停滯在3000 - 5000億美元,在主流經濟中的相關性有限。以下因素將導致更悲觀的情景:
如果一個或多個主要穩定幣出現儲備故障或脫鉤事件:這將顯著削弱零售投資者和企業的信任。
使用穩定幣進行日常購買時的摩擦和成本:例如,匯款接收者無法用其購買食品雜貨、支付學費和租金,企業也無法輕鬆地將資金用於工資、庫存等方面。
零售央行數字貨幣尚未獲得吸引力:但在公共部門提供的數字現金替代方案實現規模化的地區,穩定幣的相關性可能會降低。
在穩定幣發展並進一步削弱本地法幣相關性的地區:央行可能會通過收緊監管做出反應。
如果完全儲備支持的穩定幣規模增長過大:這可能會 “鎖定” 大量安全資產作爲支撐,從而潛在地限制經濟中的信貸。
問:穩定幣目前和未來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與任何其他支付形式一樣,穩定幣的相關性和潛在增長必須根據具體應用場景來考量。一些應用場景已經受到關注,而另一些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或明顯不切實際。以下是目前(或近期)有意義的穩定幣應用場景,按照對穩定幣最終市場總量(TAM)貢獻從大到小排列:
加密貨幣交易:目前,個人和機構使用穩定幣交易數字資產是穩定幣最大的應用場景,佔穩定幣交易量的90 - 95%。這一活動大多由算法交易和套利驅動。鑑於加密貨幣市場的持續增長以及對穩定幣流動性的依賴,在成熟階段,交易(零售 + 去中心化金融活動)按價值計算可能仍佔穩定幣使用量的50%左右。
企業對企業支付(公司支付):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數據,絕大多數傳統代理銀行業務的交易價值通過Swift全球支付創新平台能在幾分鍾內到達目的地。但這主要發生在貨幣中心銀行之間,使用的是流動性較好的貨幣,且在銀行營業時間內。尤其是在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開展業務時,仍然存在很多效率低下和不可預測的情況。企業使用穩定幣向海外供應商付款和管理資金運營,可能會在穩定幣市場中佔據相當大的份額。全球企業對企業的資金流動規模達數萬億美元,從長遠來看,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轉向穩定幣,也可能佔穩定幣最終市場總量的20 - 25%左右。
消費者匯款:盡管支付方式正穩步從現金轉向數字支付,受到監管壓力,新進入者也付出了努力,但海外工人向國內親友匯款的成本仍然很高(平均每筆200美元的交易成本爲5%,是二十國集團目標的5倍)。由於費用較低且速度更快,穩定幣有望在約1萬億美元的匯款市場中佔據重要份額。如果能夠實現承諾的即時到帳和大幅降低成本,在高採用率的情況下,這可能佔市場的10 - 20%。
機構交易和資本市場:穩定幣用於專業投資者或代幣化證券交易結算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擴展。大規模資金流動(外匯、證券結算)可能開始使用穩定幣來加快結算速度。穩定幣還可以簡化零售股票和債券購買的資金籌集流程,目前這一流程通常通過批量自動清算所處理來實現。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在試點使用穩定幣進行資金結算,爲在資本市場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鑑於金融機構之間的大量支付流動,即使採用率不高,這一應用場景也可能佔穩定幣市場的10 - 15%左右。
銀行間流動性和資金管理: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內部或銀行間結算中使用穩定幣,雖然佔比相對較小(可能不到市場總量的10%),但潛在影響較大。行業領先企業已經開展了區塊鏈項目,每天的交易量超過10億美元,這表明了其潛力,盡管監管仍不明確。這一領域可能會顯著增長,不過可能與上述機構使用場景有所重疊。
穩定幣:銀行卡、央行數字貨幣及戰略自主
我們認爲,穩定幣的使用量可能會增長,這些新機遇將爲新進入者創造空間。目前的發行雙頭壟斷格局可能會在離岸市場持續,但每個國家的在岸市場可能會有新參與者加入。就像過去10 - 15年不斷演變的銀行卡市場一樣,穩定幣市場也會發生變化。
穩定幣與銀行卡行業或跨境銀行業務有一些相似之處。所有這些領域都具有較高的網路或平台效應,且存在強大的強化循環。更多商家接受某個受信任的品牌(如Visa、萬事達卡等)會吸引更多持卡人選擇該卡。穩定幣也有類似的使用循環。
在較大的司法管轄區,穩定幣通常處於金融監管之外,但目前歐盟(2024年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條例》)和美國(相關監管正在推進)的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對更嚴格金融監管的需求,以及合作夥伴的高成本要求,可能會導致穩定幣發行方的集中化,就像我們在銀行卡網路中看到的那樣。
從根本上來說,有少數幾家穩定幣發行方對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是有益的。雖然一兩個主要參與者可能看起來較爲集中,但過多的穩定幣會導致貨幣形式碎片化、不可互換。穩定幣在具備規模和流動性時才能蓬勃發展。Raj Dhamodharan,Mastercard區塊鏈和數字資產執行副主席
然而,不斷發展的政治和技術發展態勢使銀行卡市場的差異性日益增大,尤其是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穩定幣領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嗎?許多國家都開發了自己的國家銀行卡計劃,比如巴西的Elo卡(2011年推出)、印度的RuPay卡(2012年推出)等等。
這些國家銀行卡計劃中的許多都是出於國家主權的考慮而推出的,並且得到了當地監管變化以及對國內金融機構的政治鼓勵的推動。它們還促進了與新的國家實時支付系統的整合,比如巴西的Pix系統和印度的統一支付接口(UPI)。
近年來,國際銀行卡計劃雖然持續增長,但在許多非美國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在許多市場,技術變革導致了數字錢包、帳戶對帳戶支付和超級應用程序的興起,所有這些都侵蝕了其市場份額。
就像我們在銀行卡市場看到的國家計劃的擴散一樣,我們很可能會看到美國以外的司法管轄區繼續專注於開發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將其作爲國家戰略自主權的一種工具,特別是在批發和企業支付領域。
官方貨幣與金融機構論壇(OMFIF)對34家央行的調查顯示,75% 的央行仍計劃發行央行數字貨幣。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受訪者比例在2024年已從2023年的26% 增長到34%。與此同時,一些實際實施問題也日益明顯,31% 的央行因立法問題以及希望探索更廣泛的解決方案而推遲了發行時間。
CBDC始於2014年,當時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對數字人民幣進行研究。巧合的是,這也是Tether誕生的年份。近年來,受私人市場力量的驅動,穩定幣迅速發展。
相比之下,央行數字貨幣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官方試點項目階段。少數推出國家央行數字貨幣項目的較小經濟體並沒有看到大量用戶自發使用。然而,近期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可能會引發對央行數字貨幣項目更多的關注。
穩定幣與銀行:機遇與風險
穩定幣和數字資產的採用爲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以推動收入增長。
銀行在穩定幣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普華永道全球及美國數字資產主管Matt Blumenfeld
銀行在穩定幣領域有很多參與機會。這可以是直接作爲穩定幣發行方,也可以是作爲支付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圍繞穩定幣構建結構化產品,或者提供一般的流動性支持等更間接的角色。銀行將找到方法繼續成爲資金流動的交換媒介。
隨着用戶追求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和更好的體驗,我們看到存款從銀行系統流出。借助穩定幣技術,銀行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產品和體驗,同時將存款保留在銀行系統內(用戶通常更希望存款能在銀行系統中得到保障),只不過是通過新的渠道。
圖7:銀行與穩定幣:收入和商業機會
在系統層面,穩定幣可能會產生與 “狹義銀行” 類似的影響,長期以來,政策層面一直在爭論這類機構的利弊。銀行存款向穩定幣的轉移可能會影響銀行的放貸能力。這種放貸能力的下降可能會在系統調整的過渡時期至少抑制經濟增長。
傳統經濟政策反對狹義銀行,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的報告中所總結的那樣,這是出於對信貸創造和經濟增長的擔憂。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在2023年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類似的聲音認爲 “狹義銀行” 可以降低系統性風險,而信貸及其他資金流動將隨之調整。
圖8:對狹義銀行的不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