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io 推薦話題每日發帖活動: #CandyDrop 上线#
💰 請帶上話題 #CandyDrop 上线# 發帖,5位優質發帖者*每人$10點卡獎勵
Gate.io 全新任務制空投平台 CandyDrop 上線!完成簡單任務贏取熱門項目空投獎勵!無需鎖倉,人人可參與!火熱項目INIT, ZORA, HYPER等你贏取!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io/candy-drop
發帖分享你對 CandyDrop 的使用體驗或產品建議,帶上話題 #CandyDrop 上线# ,參與瓜分 $50 獎勵!
📅 活動時間:4月27日13:00 - 4月28日13:00(UTC+8)
⚠️ 注意事項:禁止抄襲,鼓勵原創內容
以太坊VS比特幣:兩大巨頭的"安全軍備競賽"正在改寫DeFi規則
原文標題:Restaking from First Principles
原文作者:Juan Pellicer
原文來源:
編譯:Daisy, 火星財經
從第一性原理看再質押
傳統金融不斷革新以優化資本利用,而DeFi同樣致力於強化其基礎層——網路安全。傳統權益證明(PoS)機制中,用戶通過鎖定資產("質押")來維護以太坊等區塊鏈的安全,這構成了關鍵基礎。再質押概念進一步鞏固了這種安全性,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在相互關聯的區塊鏈生態中利用經濟安全性的方式。
再質押突破了傳統質押的局限——被質押資產原先只能用於維護其原生區塊鏈安全。通過讓這些資產同時爲其他協議或服務提供安全保障,再質押重新定義了其功能。這不僅是資本的再利用,更像是將靜態單一用途的資產轉化爲動態媒介,爲更廣闊的DeFi生態系統提供安全保障。
開拓這一領域的有EigenLayer等協議(專注於利用以太坊生態內已質押的ETH),以及Babylon(旨在調動比特幣龐大的經濟權重來保護其他PoS鏈)。與此同時,Symbiotic等新興協議也嶄露頭角,提供模塊化的共享安全解決方案。盡管這些協議都以實現擴展安全性爲目標,但由於交互的基礎層不同、核心設計理念各異,其實現路徑存在顯著差別。
Source: IntoTheBlock Perspectives
質押:網路安全的基石
要理解再質押,首先需要扎實掌握傳統PoS機制。PoS是一種共識機制,其網路安全依賴於經濟抵押,而非比特幣等工作量證明(PoW)系統所依賴的算力。
PoS要求驗證者鎖定資金(即其"質押金")以維護網路安全、驗證交易並提議新區塊——這一流程因以太坊在"合並"升級中的採用而廣爲人知。質押抵押品充當經濟激勵(或稱"利益綁定"),確保驗證者勤勉履行職責:運行軟件、確認區塊並監控惡意活動。驗證者因其貢獻獲得獎勵,但面臨"罰沒"風險——若出現雙重籤名或長時間離線等行爲,其部分或全部質押金將被沒收。這種罰沒機制是抵御攻擊的主要經濟威懾,使得欺詐行爲代價高昂;而流動性質押協議及其發行的衍生品則爲更廣泛參與提供了可能。
盡管至關重要,傳統質押鎖定的資本僅服務於單一目標:維護其原生鏈安全。這導致大量經濟價值未被充分利用,從而爲再質押的登場鋪設了舞臺。
再質押如何復用經濟安全性
再質押直接構建在PoS機制之上,旨在釋放已質押資產的潛在價值。
再質押的定義
其核心在於:將已用於保障基礎層安全(如以太坊上的ETH,或通過Babylon等協議可能實現的BTC質押)的資產,延伸其底層加密經濟安全性(即面臨罰沒風險的價值)來保障其他獨立系統的安全。這不僅是資產的再利用,更是對其提供的安全擔保的復用。與傳統金融中的再抵押不同,在這些再質押協議中,資產原始所有者通常保留控制權。
安全性消費者:AVS與BSN
根據生態系統不同,消耗這種延伸安全性的協議或服務有不同名稱:EigenLayer(以太坊生態)稱其爲主動驗證服務(AVS),Babylon(比特幣生態)稱其爲比特幣保障網路(BSN)。Symbiotic等協議採用更通用的術語,但功能相似——使服務能夠利用外部安全性。這些受保障的服務形態多樣:數據可用性層、Rollup的去中心化定序器、預言機網路、跨鏈橋、新虛擬機、共識協議、守護者網路,甚至全新的PoS鏈。再質押使它們能從成熟的大型安全池中繼承安全性,而無需從頭構建獨立的可信網路。
開拓者與新入場者
EigenLayer運行於以太坊,允許原生ETH質押者及流動性質押代幣(LST)持有者選擇加入並爲AVS提供保障。自2024年4月主網上線以來,其總鎖倉價值(TVL)已突破70億美元。TVL超20億美元的Babylon則專注於讓原生BTC(雖然其本身採用PoW無質押機制)也能用於保障外部PoS鏈(BSN),通過比特幣腳本功能實現無需跨鏈轉移BTC。首個BSN網路Babylon Genesis鏈已於4月10日正式公開上線。Symbiotic等協議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生態,其強調模塊化設計及更廣泛的抵押品準入標準。
爲何選擇再質押?破解DeFi的效率與安全困局
再質押直指區塊鏈領域兩大核心挑戰:
資本效率低下問題:傳統質押鎖定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資產,這些資產除維護基礎層安全外處於經濟閒置狀態。它們既無法參與其他DeFi活動,也不能爲新網路提供安全保障,對質押者意味着巨大的機會成本,同時制約了整個生態系統的資金流轉效率。
安全碎片化挑戰:過去每個需要驗證的新去中心化服務(Rollup、跨鏈橋、預言機等)都必須從頭搭建自身的安全體系。這一過程成本高昂、耗時費力,需通過原生代幣激勵(通常伴隨通脹)吸引驗證者,最終形成衆多孤立的小型安全池。新興協議往往難以建立強健的安全體系,使其容易成爲攻擊目標。
再質押的解決方案:共享安全與信任啓動
再質押通過實現安全資源池化或共享提供了強有力的解決方案。
復用現有信任體系:新協議(AVS/BSN/受保障服務)能夠從再質押ETH、BTC(或更靈活模式中的其他資產)構成的龐大成熟經濟池中"租用"安全性。這極大降低了準入門檻,使其在啓動首日即可調用數十億美元量級的安全保障,無需自建驗證者網路。
構建信任交易市場:再質押創造了供需市場。資產持有者通過自願選擇成爲安全供給方,受保障服務則作爲需求方支付費用消費安全性。由此形成共生關係:質押者獲得資本額外收益機會,協議方獲取高性價比的強健安全保障,推動雙向增長。這種動態機制實現安全供給與消費的解耦,促進專業化分工。
經濟可持續性:該模型的核心在於,對新興協議而言,通過再質押租用安全性比依靠高代幣通脹自建安全體系更具經濟可持續性。若吸引原生質押的成本超過再質押費用,再質押便展現出顯著優勢。
大規模採用或將進一步提升ETH、BTC等基礎資產及EigenLayer、Babylon等核心協議的系統重要性,新興協議也將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
深入解析:再質押機制如何運作?
盡管具體實現各有不同,但其核心機制都包含自願參與、定義運營者角色、管理委托關係,以及平衡獎勵與風險這幾個關鍵環節。
自願參與:授予罰沒權限
參與完全自願。質押者必須明確授權再質押協議(如EigenLayer的智能合約、Babylon的腳本強制規則、Symbiotic的抵押金庫)對其選擇保障的服務實施額外的罰沒條件。這使得經濟風險超出了基礎層的規則範圍。
原生ETH再質押(EigenLayer):驗證者將其提款憑證指向EigenLayer智能合約(EigenPod)。
原生BTC再質押(Babylon):BTC持有者使用比特幣腳本創建特定UTXO,通過時間鎖和加密承諾(EOTS)實現在比特幣鏈上直接執行罰沒。
LST再質押(EigenLayer):流動性質押代幣(如stETH、rETH等)持有者將其存入EigenLayer合約。
Symbiotic方案:允許存入多種ERC-20代幣(包括LST、LP代幣等)至抵押金庫,提供更靈活的選項。
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在此基礎上,ether.fi、Puffer Finance、Kelp DAO等協議發行LRT(如eETH、pufETH、rsETH)。這些代幣代表對底層再質押頭寸(通常是存入EigenLayer的原生ETH或LST)的索取權。這些協議爲用戶簡化流程,管理核心再質押協議的存款和運營者委托,同時爲用戶提供流動性代幣。
運營者角色
運營者是指在再質押協議中註冊、選擇要驗證的服務並運行必要的專用節點軟件的實體。他們執行這些服務所需的驗證任務。在Babylon中,這類角色通常被稱爲"最終性提供者"(Finality Providers),而Symbiotic也使用"運營者"(Operators)這一術語。
委托機制
多數再質押者會將資產委托給專業運營者來運行基礎設施。這引入了信任要素:委托人的質押資產將根據運營者的表現和誠信度面臨罰沒。選擇可靠的運營者至關重要。
共享收益與疊加風險
收益:再質押者/委托人可從受保障服務獲得額外獎勵/費用(通常作爲基礎層獎勵的補充),這些費用由服務方支付。運營者通常抽取佣金。
罰沒(風險疊加):這是關鍵權衡。同一批再質押資金將同時受所有保障服務的罰沒規則及基礎層規則約束。任一服務的違規行爲都可能通過相關運營者觸發對應資金的罰沒。每新增一個服務,風險就相應增加。例如EigenLayer於今年4月剛剛激活主網罰沒機制,使其參與者開始實際承擔這一風險。
再質押的收益與風險
再質押爲質押者、資本配置者和開發者帶來顯著優勢:
資本效率最大化:質押者能用同一筆資金從受保障服務獲取額外收益,解決傳統質押的機會成本問題。對於BTC等無基礎收益的資產,或通過Symbiotic等協議支持更廣泛資產的情況,還能創造固有收益。
新協議的安全成本優化:大幅降低新服務安全啓動的巨額成本和復雜度,使其能"租用"成熟的安全保障,更專注於創造核心價值。
推動創新:安全門檻的降低讓開發者能聚焦構建新型應用(AVS/BSN/受保障服務),而非從零搭建信任網路。EigenLayer是典範,其支持的"無許可創新"培育了快速增長的AVS生態,包括自研的EigenDA數據可用層,以及爲Mantle、ZKsync等項目提供的集成支持。新興協議的靈活性可能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
增強生態系統安全:安全資源池化使得攻擊單個受保障服務的成本遠高於攻擊孤立的小型網路。Babylon特別致力於利用比特幣時間戳機制來緩解PoS的長程攻擊等漏洞。
這可能形成正向循環:再質押需求提升基礎資產效用(及潛在價值),進而強化共享安全池的規模效應。
風險與挑戰
再質押引入了若幹必須充分理解並審慎評估的新型風險:
疊加式罰沒(核心風險):某個受保障服務若出現操作失誤或遭遇攻擊,可能導致通過同一運營者保障多個服務的資金遭遇連帶罰沒。EigenLayer主網近期激活的罰沒機制表明,該風險已在全生態範圍內進入實操階段。
智能合約風險:多層交互的合約體系(基礎層、再質押協議、受保障服務合約)擴大了攻擊面。代碼漏洞可能導致錯誤罰沒或資金損失。復雜的交互可能引發超出社區共識解決能力的糾紛(Vitalik Buterin曾就此提出警示)。
運營者中心化:規模經濟效應可能使大型運營者佔據優勢,進而引發審查風險、單點故障或共謀隱患,最終削弱去中心化目標。
系統性風險(LRT與槓杆):代表再質押頭寸的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雖提升了流動性,卻也增加了復雜性。將LRT作爲DeFi抵押品可能引發過度槓杆化問題,若發生重大罰沒事件將導致連鎖清算。這類衍生品的流動性管理至關重要。不同再質押協議的激增可能進一步加劇系統復雜性。
用戶與運營者的操作復雜度:用戶面臨跨協議、跨服務、跨運營者的風險評估挑戰。運營者則需要管理多樣化的軟件堆棧,並同時應對多個服務及潛在多個再質押平台的差異化罰沒規則。
共享安全格局的演進
再質押標志着重大進步,將質押資產轉化爲動態安全資源。EigenLayer與Babylon展示了提升資本效率和提供可及安全性的兩種強大而獨特的路徑——EigenLayer主網罰沒機制的啓用和Babylon近期的主網上線,標志着這些先行協議正走向成熟。
核心權衡始終存在:更高潛在收益必然伴隨疊加風險。尤其在跨平台罰沒成爲現實的當下,審慎選擇運營者並透徹理解服務風險是不可妥協的前提。這一領域正快速演變: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雖增強了流動性並通過DeFi擴展應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與槓杆和流動性管理相關的新型系統性風險。
競爭格局正在形成,Symbiotic等協議相繼入場。這些新入局者往往強調差異化的設計選擇,例如更強的模塊化、無許可核心組件以及更靈活的抵押品類型準入。這種競爭將催生更多創新和可能的專業化解決方案,但也可能導致市場碎片化,並提升用戶在不同生態與風險模型間切換的復雜度。
對DeFi用戶而言,再質押需要深入學習。這絕非簡單的"進階版質押",而是一種涉及多平台復雜交互和更高風險的全新範式。再質押在降低創新門檻、優化資本效率、構建更互聯的去中心化網路方面潛力巨大,但其成功取決於創新與嚴格風險管理之間的平衡。隨着EigenLayer、Babylon、Symbiotic等生態的成熟與功能全面落地,再質押必將成爲塑造區塊鏈未來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