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加密貨幣產業快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監管不確定性也成為發展重大阻力。在美國,作為資本市場監管核心的 SEC,其立場變化始終是市場焦點。最新消息指出,SEC 主席 Paul S. Atkins 在公開演說中強調,在現有市場架構下,他不會對加密貨幣採取「從寬執法」措施。
長期以來,加密資產被歸為「證券」或「非證券」的爭議不斷。過去,投資人與項目團隊常常難以明確判斷是否屬於證券,導致監管與符合法規成本大幅上升。Atkins 主席在演說中表示:「我相信,目前大多數可交易的代幣本身並非證券……但若其最初屬於投資契約,情況則不同。」
此外,他提出代幣分類系統(token taxonomy),涵蓋「數位資產/公用型代幣」、「數位收藏品」、「數位工具」與「證券化代幣」四大類。這一舉措象徵美國監管從「全面視為證券」轉向「區分資產類型」,但他也明白指出:這並不意味監管會從寬或放任。
公開演說中,Atkins 強調三大重點:
這些重點共同釋出明確訊號:監管方向愈發清晰,但並非放任加密資產,而是以「公平、有規、有序」的方式管理。
影響一:市場信心提升
監管機關明確表示「不會從寬執法」,在市場上發揮穩定作用。參與者可預期,不會因監管真空或混亂而信心崩潰。對於成熟項目而言,這是重大利多。
影響二:項目團隊符合法規成本可能上升
雖然監管方向明確,「不會從寬」意味項目團隊仍需高度重視符合法規、資訊揭露與發行架構。尚未規範的項目恐將面臨更嚴格審查。
影響三:創新方向更明朗
Atkins 提出的代幣分類系統與豁免機制,讓基於功能、去中心化網路及明確用途的代幣有機會被歸類為「非證券」。但這條方向要求項目團隊必須完全符合法規架構,否則仍可能被認定為證券。
面對「在現有市場架構下不會從寬執法」的監管態度,產業可採取以下三項措施:
SEC 主席明言「在現有市場架構下,不會對加密貨幣採取從寬執法措施」不是打壓,而是提供更清楚、可預期的監管框架。這對產業而言,是成熟的訊號。監管必然到來,符合法規勢在必行,創新也不可止步。投資人與項目團隊應把握契機,朝向規範與長遠發展。監管明確,市場信任才能建立;創新與符合法規並進,產業發展才得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