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的誕生,都是為了讓權力回歸使用者。隨著便利與效率逐漸主導系統設計,信任也悄悄滲入其中。從代管節點到白名單中繼者,這些表面安全的設計,其實無形中築起了新中心。

(來源:VitalikButerin)
Vitalik 在《無信任宣言》中明確指出,真正的去信任化(Trustlessness)不是單一功能,而是區塊鏈存在的根本。如果協議的運作必須仰賴某個被信任的中介,所有的中立只剩下表面包裝。只有透過數學、共識機制與開放協議搭建的信任體系,Web3 才能擺脫 Web2 的集中化命運。
在宣言中,Vitalik 再次強調以太坊的初心:它的誕生,不是為了建立更高效率的金融體系,也不是為了創造更華麗的應用平台,而是讓人們能在無需許可、無需信任的環境下自由協作。
Ethereum 的獨特之處,在於以驗證取代信任、以協議取代政策,這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價值觀的對抗——自由不該依賴中介的仁慈,而是來自每個人的主權和可驗證的權利。
真正的無信任系統,不是排斥信任,而是讓信任能被驗證。Vitalik 與團隊提出信任最小化(Trust Minimization)五大原則:
一旦這些原則被忽略,所謂的去中心化協議終將走向中心化平台的老路。
Vitalik 提醒,去信任化最大的威脅往往不是惡意攻擊,而是無聲的妥協。現今,多數 dApp(去中心化應用程式)預設依賴集中化 RPC 節點;
每當我們為了方便而妥協,信任就回到系統中心;每次放棄驗證,防線就被削弱。最終,區塊鏈可能再度陷入被信任者掌控的循環,這正是區塊鏈誕生時想要打破的枷鎖。
Vitalik 強調,開發者的責任不在於讓系統更易用,而是更自由。當系統為了簡化操作而犧牲可驗證性,當便利凌駕於中立性之上,創新反而退步。他提出三項設計底線:
這三項原則雖然讓開發更具挑戰性,但也正因如此,才能守護去信任化的真正價值。
以太坊的擴展已成現實,下一階段的挑戰,就是維持誠實。當 Layer 2、跨鏈橋及模組化架構百花齊放,我們更要記得:
信任最小化不是零風險,而是確保錯誤能被發現、修正與承擔。真正的去信任化,不是沒有錯誤,而是沒有隱瞞。
想了解更多 Web3 內容,點擊註冊:https://www.gate.com/
Web3 的使命不只是讓技術去中心化,更是讓權力與信任去中介化。去信任化不是短暫革命,而是長期抗爭。唯有選擇開放而非控制、選擇透明而非信任,才能延續以太坊的精神——自由、抗審查,以及可驗證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