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 Crypto 來說,未來只有一條路可走——不再游離於主流之外,而是成為主流世界本身。
10 月 29 日,當 NVIDIA 市值突破 5 兆美元,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5 兆美元的上市公司時,加密產業從業者們集體「破防」。這不僅因為 NVIDIA 以單一公司市值超越了加密貨幣總市值(4 兆美元),更因為 NVIDIA 以及 AI 賽道致力於拓展世界邊界、尋求增量,而 Crypto 卻總給人陷於零和遊戲的印象。許多人不僅未能累積財富,更失去了對未來的信心。
AI 產業從業者每日討論的焦點是:自駕車、機器人、生命醫藥、太空探索……探討 AI 如何深刻改變並重塑這些產業價值。而如一位加密 KOL 所言,加密產業從業者每日討論的熱點則是:貓、狗、青蛙、中文 Meme、誰登上幣安 Alpha、哪位名人按讚分享……熱鬧過後,卻只剩一地雞毛。
山寨幣與 Meme 浪潮一再崩解,或許將讓加密產業從業者逐步認清方向。唯有結合科技與實體產業,Crypto 才能擁有持續且長遠的未來。讓 Crypto 成為科技的載體,而非賭徒的天堂。
更現實的議題是:當美元穩定幣市值達到 2,500 億美元(美元流通量約為 2.5 兆美元)、比特幣市值突破 2.2 兆美元(黃金市值為 27 兆美元)、幣安現貨與合約日交易量達 1,000 億美元(納斯達克日交易量約為 5,000 億美元)時,Crypto 已無退路,只能成為主流本身。
穩定幣正逐步取代法定貨幣原有的運作系統;加密貨幣交易所正分食納斯達克等傳統證券交易所的市場份額;比特幣正成為繼黃金後的新全球價值錨;以太坊等公共區塊鏈正嘗試取代 Swift,打造全新國際價值流通網絡……從貨幣、證券、黃金、國際貿易市場到支付體系,加密貨幣正重塑整個金融世界。
在這過程中,加密產業本身也持續進化。
穩定幣正朝「去中心化穩定幣」演進,繼 USDT、USDC 之後,Ethena 等去中心化穩定幣也開始浮現;加密貨幣交易所正邁向「去中心化交易所」發展,在幣安、Coinbase 等中心化交易所崛起後,Uniswap、Phantom、Hyperliquid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亦應運而生;比特幣市值已接近黃金市值的十分之一;愈來愈多國家將以太坊視為新一代國際貿易結算網絡。
這裡每個領域的每一次演進,皆是科技對現實世界的重塑與創新。
網際網路曾帶來全球金融體系的徹底重構。如今區塊鏈推動的,是更為系統性的第二次重構。
加密貨幣已逐漸從邊緣金融體系中走出,融入並有望超越主流金融體系,其多項創新已在主流金融市場中佔有約十分之一份額。
例如美元穩定幣市值約為流通美元的十分之一(2,400 億美元對 2.4 兆美元);比特幣市值亦約為黃金市值的十分之一(2.2 兆美元對 27 兆美元);幣安每日現貨交易量約 300 億美元,現貨與合約總量約 1,000 億美元,皆約為納斯達克每日 5,000 億美元交易量的十分之一。
早期納斯達克,如同今日的幣安等加密貨幣交易所,是「垃圾股」流行的溫床。
納斯達克創立之初,並非如紐約證券交易所般的主流藍籌市場,其重點在於中小型股、科技股與未上市股票,強調報價透明及電子撮合。當時的主流紐約證券交易所,依舊仰賴人工喊價與實體交易大廳。
1970–1980 年代,納斯達克市場充斥各類詐騙,與《華爾街之狼》描繪的「粉單股票市場」如出一轍,滿地都是「垃圾股」與被操縱的便士股。
小李子飾演的 Jordan Belfort 就是這一混亂時期的基金銷售經理,擅長賣垃圾股,從粉單市場挑出沒人聽過的公司,正如電影裡的「Aerotyne International」——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航空公司。Jordan Belfort 原話:
「先生,我有一家研發革命性航太技術的公司,
投資名單中有波音,NASA 也在關注。
您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吧?」

大量納斯達克股民搶進這類粉單股票,如同當前加密市場的媒體與 KOL:
「先生,這是革命性的 x402 協議型代幣,
Google、Visa 等巨頭都在關注,Coinbase 也親自參與。
您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吧?」
然而,許多代幣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公司支撐。
直到 1980 年代末與 1990 年代科技股熱潮,隨著微軟、蘋果、英特爾等大型科技公司上市,納斯達克才逐漸晉身主流交易所,奠定今日地位。
2004 年,納斯達克日均成交量首次與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持平;從 1971 年創立、1980 年蘋果上市,到 2004 年首次超越紐交所,納斯達克用去了 33 年。
在這漫長歷程中,納斯達克也曾迷失,但最終迎來蘋果、微軟、英特爾、NVIDIA 等高科技公司的茁壯,成為現今最主流的股票資本市場。
納斯達克的成長歷程,或許能給加密產業啟示——聚焦 Crypto 交易市場獨有優勢(公平發射、全球流通、早期空投),如同納斯達克初期強調報價透明、電子撮合,不必懼怕早期市場亂象,正如納斯達克當年垃圾股盛行、加密貨幣市場曾經 meme 與山寨幣氾濫。
Crypto 的未來,永遠屬於那些能對人類產生深遠影響的公司。正如納斯達克依賴蘋果、微軟、英特爾、NVIDIA,加密貨幣市場則將依賴 Tether、Ethereum、Polymarket、Hyperliquid、Farcaster、Chainlink 等公司與組織,而多數山寨幣與 meme 終將消逝於歷史洪流。
納斯達克日交易量達數千億美元,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也有數百億美元。就交易量而言,加密貨幣交易所超越納斯達克、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絕非不可能。
一個交易市場之所以成為傳奇,正因其匯聚全球絕大多數科技創新企業。這裡不只資本流動,更有科技進步的脈動;既承載當代生產力,也凝聚全球最大投資熱情。
幣安日交易量已達納斯達克的十分之一,美元穩定幣亦達流通美元的十分之一,比特幣市值亦近黃金市值十分之一……Crypto 下一步,只有成為主流世界本身。
幸運的是,納斯達克早期也只是二線交易所,蘋果電腦前 20 年也僅屬於邊緣愛好者與發燒友。當年,沒有人能預見他們會躍升為世界主流。
蘋果誕生於 1980 年,直到 20 年後網路革命才正式爆發。納斯達克也在 2004 年首度超越紐交所,成為全球最重要資本市場,真正進入主流行列。

若無蘋果、微軟等底層基礎設施企業的誕生與健全,網路與 AI 產業根本無法大規模興起。當前以太坊、Tether、Solana、幣安、Hyperliquid 等公司作為底層基礎設施,亦尚需時間成熟,唯有他們完全壯大,Web3 革命才會真正到來,Amazon、Facebook、抖音等大規模採用應用才會大量湧現。
網際網路是宏大概念,涵蓋不僅網路金融與科技公司,也包括電腦、手機等基礎設施企業,納斯達克等新技術資本市場,終將影響所有實體產業。同理,Crypto 也是龐大生態,不僅涵蓋加密貨幣公司,還包含底層協議、技術公司,以及像 Hyperliquid、Binance 等新一代資本交易市場,未來也將大規模孵化應用型企業,甚至廣泛影響實體產業。
科技,是推動人類生活持續進步的終極力量。Crypto 的未來,註定與科技深度融合,甚至成為下一代科技的載體與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