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Polygon:傳統公鏈生態困境

新手2/5/2025, 4:13:40 PM
本文深入分析了 Polygon 項目近期的一則爭議事件,探討了其在Layer2擴容方案中的獨特定位和技術創新。文章詳細介紹了Polygon的架構設計、生態升級歷程以及當前面臨的市場困境。通過對比TVL數據和代幣表現,揭示了Polygon在用戶活躍度和收益分潤機制方面的不足。最後,文章提出了明確市場定位、優化激勵機制、深化生態合作等突破性建議,為傳統公鏈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Polygon基本介紹

Polygon(前身為 Matic Network)成立於 2017 年,最初旨在解決以太坊擴展性不足的問題。該項目主網於 2020 年年中上線,並在2021 年初宣佈項目更名為 Polygon,以進一步拓展項目範圍,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可擴展性解決方案。重塑後的 Polygon 支持以太坊的第 2 層擴展技術(如 Plasma、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 Rollups)及側鏈擴展方案(如 PoS 鏈),致力於為開發者提供多樣化的擴展選項,實現高效、靈活的區塊鏈網絡構建。

Polygon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高度可擴展的生態系統設計,模塊化架構不僅能夠降低構建以太坊兼容網絡的技術門檻,還可以靈活滿足不同項目的個性化需求。目前,Polygon 已發展成為行業領先的擴展解決方案平臺之一,為 Web3 應用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支撐。


Polygon項目前身為Matic Network(圖源:https://www.asiacryptotoday.com/polygon/

Polygon架構設計

Polygon 的架構設計包含四個抽象層,將系統中的功能模塊劃分為不同的邏輯部分,同時這些模塊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組合或自定義,以滿足不同區塊鏈應用的需求。

首先,以太坊是 Polygon鏈的基礎層,用於實現最終性確認、檢查點存儲、質押管理以及跨鏈消息傳遞等功能。此層是可選的,因為不強制要求基於 Polygon 的鏈使用它。

其次是安全層,主要作用是通過“驗證者即服務”(Validators as a Service)的形式,為需要更高安全性的鏈提供驗證支持,並定期檢查任何 Polygon 鏈的有效性來換取費用。該層通常利用以太坊的礦工作為驗證者,並作為與以太坊並行運行的元區塊鏈實現。

下一層是 Polygon 網絡層。這是 Polygon 架構中的第一個強制性層,由主權區塊鏈網絡組成,每個網絡都可以維護以下功能:交易整理、本地共識演算和區塊生產。

最後是執行層,也是Polygon 鏈的核心模塊,由執行環境和執行邏輯子層組成,負責將鏈上交易從指令轉換為具體的執行操作,例如更新賬戶餘額、調用智能合約、生成新的鏈上狀態等。


Polygon設計架構(圖源:https://finematics.com/polygon-matic-explained/

爭議事件覆盤

2024年12月13日,Aave Chan Initiative 創始人 Marc Zeller 發起一項社區提案,建議調整 Polygon 上 Aave V2 和 V3 的風險參數,並逐步關閉 Aave 在 Polygon 上的借貸協議,防範潛在的資金風險。此提案迅速引發了 Polygon 和 Aave 團隊之間的激烈爭論—— Polygon 聯合創始人 Sandeep Nailwal 指責 Aave 領導層的行為極具壟斷性和反競爭性,不符合 Web3 的協作精神;Aave 創始人 Stani Kulechov 則認為,Polygon 試圖通過控訴他人來掩蓋自身問題。事實上,本次爭議的根源,主要是源於 Polygon 社區此前發佈的一項 Pre-PIP 改進提案。


ACI創始人提議防範Polygon上的資金風險(圖源:https://governance.aave.com/

2024 年12月12日,Allez Labs 曾聯合 DeFi 協議 Morpho 和 Yearn 起草了一份名為 “Polygon PoS 跨鏈流動性計劃”的 Pre-PIP 改進提案,希望能夠利用 PoS 鏈上的閒置資金,實現收益最大化。根據提案內容,目前 Polygon PoS 跨鏈橋上約有 13 億美元的穩定幣儲備(包括 DAI、USDC 和 USDT),社區建議將這些資金部署到符合 ERC-4626 標準的流動性池中,實現每年創造約 7000 萬美元的收益,進一步擴大 Polygon PoS 鏈和 AggLayer 的 DeFi 生態規模。

具體的改進措施包括:將 DAI 兌換為 Maker 生態的官方收益型代幣 sUSDS;將 USDC 和 USDT 存入 Morpho Vaults 以獲取收益。除此之外,Allez Labs 將作為風險管理者,Yearn 則在提案框架下擔任生態激勵計劃的管理者,為每個獲批資產設立專屬的 Polygon 生態 Yearn Vault,並通過利用 Morpho 市場及 sUSDS 策略產生的收益,為擁有 Vault 的存款者提供獎勵。

根據 DefiLlama 最新數據顯示,Polygon 總 TVL 為 9.3 億美元,其中 Aave 的 TVL 約為 4.3 億美元,佔比高達 46.2%。相比之下,Yearn Finance 在 Polygon 生態中的 TVL 排名第28位,僅約為 242 萬美元。顯然,從 Aave 團隊的視角來看,該提案實際上是利用 Aave 平臺上的資金為其他借貸協議創造收益,而 Aave 本身不僅無法從中獲益,還要承擔由此帶來的資金安全風險。


Polygon 社區早前發佈了一項爭議提案(圖源:https://forum.polygon, 2024.12.12)

目前來看,Allez Labs 與 Morpho 和 Yearn 發起的提案也大概率不會通過,而 Aave 是否會正式撤出 Polygon 生態仍然不確定。如果真的發生,Polygon 上的 TVL 將跌破 6 億美元,不僅難以支撐 Pre-PIP 改進提案中提到的 10 億美元資金儲備目標,原定的收益生息目標也無法完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多個環節亦會受到衝擊(比如治理代幣的市場價值、活躍用戶數量等)。甚至可預見,這一連鎖反應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遠超 7000 萬美元,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從結果來看,該提案的合理性確實存在不足;但另一方面,雙方立場的對立本質上源於各自站在自身用戶利益的角度考量。原本的生態合作伙伴走向分歧,反映出潛在的深層次矛盾,或許需要回溯 Polygon 近年來的生態發展路徑,才能更全面地揭示這一爭端的根本原因。


AAVE 和 Yearn 在 Polygon 上的鎖倉總價值對比(圖源:Polygon - DefiLlama

持續升級的生態

A. 協議架構升級

2023 年 6 月,Polygon 宣佈推出升級方案 Polygon 2.0,旨在通過引入零知識技術驅動的 Layer 2 鏈網絡,並通過創新的跨鏈協調協議實現統一。該網絡設計支持幾乎無限數量的鏈,跨鏈交互能夠在無需額外安全或信任假設的情況下安全且即時地完成,以建立長期去中心化的治理。

隨著 Polygon 2.0 的推進,原生代幣從 MATIC 升級為 POL。POL 被設計為第三代原生資產,即超生產力Token,允許持有者驗證任意數量的鏈,而不會犧牲安全性,並在每條鏈上執行多種角色,比如生成零知識證明和參與數據可用性委員會 (DAC),旨在為驗證者提供多重激勵。

B. 治理機制創新

2023年7月,Polygon Labs 提出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治理框架,旨在實現所有 Polygon 協議和生態系統的去中心化所有權與決策體系。該框架明確了三大治理支柱:核心協議治理、系統智能合約治理和社區資金治理。同時,框架還引入了多項創新機制,包括“生態委員會”,主要負責系統智能合約的升級和維護,社區資金治理則致力於為有潛力的生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C. 技術與產品佈局

在擴展業務版圖方面,Polygon 多次引領技術創新、拓展產品佈局,致力於推動零知識技術的發展。例如,2024年7月,Polygon 發佈了 ZK 證明系統工具包 Plonky3,該工具具備在主權鏈網絡中統一流動性的能力;隨後在2024年10月,Polygon 又推出了實現其多鏈網絡願景的重要組件 AggLayer,通過聚合鏈間流動性,吸引更多開發者和項目加入其生態系統。

最引人注目的,是基於 Polygon 的去中心化預測市場 Polymarket,其在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表現尤為亮眼,憑藉對選舉結果的精準預測,吸引共超過 37 億美元的投注額,成為鏈上預測市場的標杆案例,體現了 Polygon 在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和生態佈局上的綜合實力。


2024年 Polymarket增長趨勢(圖源:https://www.bitget.com

趨於低迷的現狀

如前文所屬,Polygon 專注於技術創新,特別是在零知識證明方面,在市場中有其獨特地位,以底層架構的搭建和技術升級來驅動項目,邏輯上本無可厚非。然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非顛覆性的技術突破已難以成為項目的核心優勢,因此對於像 Polygon 這樣執著於技術創新,或希望通過整合重塑品牌的老牌公鏈而言,無疑是一種適應性不足。

如今,最能吸引用戶的往往是項目的收益分潤機制,Polygon 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推動相關改進,但受到生態內項目資源有限的制約,其進展仍顯乏力。就鏈上數據來看,Polygon 每日產生的交易費用僅數萬美元,其收入規模很難激發用戶興趣。如此,Polygon 社區才開始提議一些有風險的治理方案,試圖提高平臺收益。然而,此類舉措在推動生態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爭議,比如引發了前述 Aave 的公開指責,以及近期 Lido 等生態夥伴的相繼退出。


近一年POL代幣價格走勢(圖源: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olygon/

Polygon 生態最繁榮的時期出現在 2021 年 6 月,當時 TVL 總量高達 92.4 億美元,是當前水平的 10 倍。隨著時間推移,Polygon 的 TVL 曲線持續下滑。從 2022 年 6 月起,TVL 長期維持在約 13 億美元的水平;2023 年後,TVL 一度跌破 6 億美元; 2024 年後,市場有所回暖,但 Polygon 的 TVL 大部分時間仍低於 10 億美元。截至 2025 年 1 月撰稿時,TVL 為 9.3 億美元。

當前代幣表現同樣欠佳,2024 年 3 月至 11 月,POL 代幣價格並未跟隨比特幣等主流資產的上漲趨勢,反而持續下跌,全年跌幅約 77%。儘管自 2024 年底以來,價格有所回溫,截至撰稿時,POL 價格已反彈至約 0.47 美元,但較於近 3 美元的歷史高點,仍需上漲約 6 倍才能追平。

瓶頸與挑戰

隨著加密行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早期通過單一技術優勢獲得競爭力的模式已難以為繼。Polygon 曾憑藉“以太坊擴容”這一明確定位獲得廣泛關注,但隨著行業變革步伐的加快,例如以太坊自身的升級(The Merge 和 Danksharding 分片技術)以及 Layer 2 解決方案的多樣化,Polygon 的非顛覆性敘事逐漸失去吸引力,缺乏新的市場定位,因而在用戶心智中的地位逐步弱化。

其次,Polygon 在收益分潤機制方面較其他公鏈表現不足,導致用戶傾向於選擇激勵更豐厚的平臺,加快了用戶活躍度的下降。儘管 Polygon 也曾通過 MATIC 代幣激勵計劃吸引開發者部署 DApp 並進行平臺引流,但這些計劃主要集中於項目初期,缺乏後續的持續性與創新性設計。隨著激勵力度的逐步減弱,用戶在 Polygon 生態中難以獲得有吸引力的收益,從而削弱了其投資和持續參與的意願,導致平臺難以維持用戶粘性、推動長期生態繁榮。


Polygon PoS活躍地址自2024年中大幅減少(圖源:https://polygonscan.com/chart/active-address

Polygon 作為以太坊的擴容方案,一直試圖平衡與以太坊主網的協作關係。然而,隨著以太坊技術的不斷升級,Polygon 的定位逐漸變得模糊——既需要依託與以太坊的深度協作吸引其用戶,又希望通過差異化發展建立自身的獨立競爭力。可見,如何重新明確市場定位,正在成為 Polygon 當前亟需解決的新課題,也是煥發項目活力、實現突破發展的重要契機。

未來破局之道

A. 明確市場定位,保持競爭優勢

Polygon 的最初願景是成為以太坊鏈上首個 Layer 2 解決方案聚合器,構建一個模塊化且通用的擴容框架。目前,Polygon 已在零知識證明(ZK)技術領域展開多項佈局,包括推出 zkEVM、Polygon Miden、Polygon Zero 和 Polygon Nightfall 等創新產品。展望未來,Polygon 應進一步深化 ZK 技術的研發與落地,同時優化開發者工具,如 Polygon Edge 和 Supernets,降低開發門檻,以吸引更多開發者在其生態中構建應用。這將有助於其保持技術與生態的獨特性,並進一步鞏固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

B. 優化收益分潤機制,提升用戶粘性

在區塊鏈網絡中,收益激勵對市場參與者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對於開發者,Polygon 應提供長期支持,包括定期撥款、技術協助和市場推廣資源,以吸引更多優質的 DApp 部署在其網絡之上。

此外,Polygon 可以借鑑其他公鏈的成功經驗,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收益分潤模式,如引入動態收益分潤模型,根據用戶的活躍度和貢獻度分配激勵,或分階段實施激勵政策,從而通過持續收益鼓勵長期參與。同時,結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治理模式,賦予用戶更多的決策權,例如允許社區共同決定激勵分配的優先項目,增強系統用戶的粘性和參與感。

C. 深化生態合作,增強網絡效應

在 DeFi 領域,Polygon 應繼續深化與 Uniswap、Aave 等頭部項目的合作,作為生態核心應用,不僅有助於鞏固其在 DeFi 賽道的優勢,還能吸引更多新用戶和開發者加入生態。同時,積極推動應用場景的多元化佈局,探索更多高增長領域。以去年的爆款項目 Polymarket 為例,其成功破圈展示了創新應用對生態擴展的巨大潛力。未來,Polygon 可將重點放在鏈遊、元宇宙以及現實世界資產(RWA)等領域,進一步拓展其生態版圖,例如嘗試打造專屬的 Web3 遊戲平臺。

本文結語

Polygon 的發展體現了區塊鏈項目在生態拓展上的潛力,亦凸顯了行業進入成熟期後的新挑戰:如何在差異化競爭中維持市場優勢?作為老牌擴容方案,Polygon 或許需要在穩定現有技術的同時,重審其在行業格局中的定位。未來的關鍵在於,創新現有的收益分潤分配模式,打造用戶與開發者共贏的生態閉環:既具備激勵吸引力,又能兼顧系統的安全性。在市場紅利逐漸稀釋的今天,只有找準差異化突破口,以更敏銳的戰略部署迴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重新煥發生態活力——這不僅是 Polygon 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所有傳統公鏈在邁向成熟階段中需要面對的共同挑戰。

Author: Smarci
Translator: Sonia
Reviewer(s): Pow、Edward、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le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聚焦Polygon:傳統公鏈生態困境

新手2/5/2025, 4:13:40 PM
本文深入分析了 Polygon 項目近期的一則爭議事件,探討了其在Layer2擴容方案中的獨特定位和技術創新。文章詳細介紹了Polygon的架構設計、生態升級歷程以及當前面臨的市場困境。通過對比TVL數據和代幣表現,揭示了Polygon在用戶活躍度和收益分潤機制方面的不足。最後,文章提出了明確市場定位、優化激勵機制、深化生態合作等突破性建議,為傳統公鏈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Polygon基本介紹

Polygon(前身為 Matic Network)成立於 2017 年,最初旨在解決以太坊擴展性不足的問題。該項目主網於 2020 年年中上線,並在2021 年初宣佈項目更名為 Polygon,以進一步拓展項目範圍,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可擴展性解決方案。重塑後的 Polygon 支持以太坊的第 2 層擴展技術(如 Plasma、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 Rollups)及側鏈擴展方案(如 PoS 鏈),致力於為開發者提供多樣化的擴展選項,實現高效、靈活的區塊鏈網絡構建。

Polygon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高度可擴展的生態系統設計,模塊化架構不僅能夠降低構建以太坊兼容網絡的技術門檻,還可以靈活滿足不同項目的個性化需求。目前,Polygon 已發展成為行業領先的擴展解決方案平臺之一,為 Web3 應用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支撐。


Polygon項目前身為Matic Network(圖源:https://www.asiacryptotoday.com/polygon/

Polygon架構設計

Polygon 的架構設計包含四個抽象層,將系統中的功能模塊劃分為不同的邏輯部分,同時這些模塊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組合或自定義,以滿足不同區塊鏈應用的需求。

首先,以太坊是 Polygon鏈的基礎層,用於實現最終性確認、檢查點存儲、質押管理以及跨鏈消息傳遞等功能。此層是可選的,因為不強制要求基於 Polygon 的鏈使用它。

其次是安全層,主要作用是通過“驗證者即服務”(Validators as a Service)的形式,為需要更高安全性的鏈提供驗證支持,並定期檢查任何 Polygon 鏈的有效性來換取費用。該層通常利用以太坊的礦工作為驗證者,並作為與以太坊並行運行的元區塊鏈實現。

下一層是 Polygon 網絡層。這是 Polygon 架構中的第一個強制性層,由主權區塊鏈網絡組成,每個網絡都可以維護以下功能:交易整理、本地共識演算和區塊生產。

最後是執行層,也是Polygon 鏈的核心模塊,由執行環境和執行邏輯子層組成,負責將鏈上交易從指令轉換為具體的執行操作,例如更新賬戶餘額、調用智能合約、生成新的鏈上狀態等。


Polygon設計架構(圖源:https://finematics.com/polygon-matic-explained/

爭議事件覆盤

2024年12月13日,Aave Chan Initiative 創始人 Marc Zeller 發起一項社區提案,建議調整 Polygon 上 Aave V2 和 V3 的風險參數,並逐步關閉 Aave 在 Polygon 上的借貸協議,防範潛在的資金風險。此提案迅速引發了 Polygon 和 Aave 團隊之間的激烈爭論—— Polygon 聯合創始人 Sandeep Nailwal 指責 Aave 領導層的行為極具壟斷性和反競爭性,不符合 Web3 的協作精神;Aave 創始人 Stani Kulechov 則認為,Polygon 試圖通過控訴他人來掩蓋自身問題。事實上,本次爭議的根源,主要是源於 Polygon 社區此前發佈的一項 Pre-PIP 改進提案。


ACI創始人提議防範Polygon上的資金風險(圖源:https://governance.aave.com/

2024 年12月12日,Allez Labs 曾聯合 DeFi 協議 Morpho 和 Yearn 起草了一份名為 “Polygon PoS 跨鏈流動性計劃”的 Pre-PIP 改進提案,希望能夠利用 PoS 鏈上的閒置資金,實現收益最大化。根據提案內容,目前 Polygon PoS 跨鏈橋上約有 13 億美元的穩定幣儲備(包括 DAI、USDC 和 USDT),社區建議將這些資金部署到符合 ERC-4626 標準的流動性池中,實現每年創造約 7000 萬美元的收益,進一步擴大 Polygon PoS 鏈和 AggLayer 的 DeFi 生態規模。

具體的改進措施包括:將 DAI 兌換為 Maker 生態的官方收益型代幣 sUSDS;將 USDC 和 USDT 存入 Morpho Vaults 以獲取收益。除此之外,Allez Labs 將作為風險管理者,Yearn 則在提案框架下擔任生態激勵計劃的管理者,為每個獲批資產設立專屬的 Polygon 生態 Yearn Vault,並通過利用 Morpho 市場及 sUSDS 策略產生的收益,為擁有 Vault 的存款者提供獎勵。

根據 DefiLlama 最新數據顯示,Polygon 總 TVL 為 9.3 億美元,其中 Aave 的 TVL 約為 4.3 億美元,佔比高達 46.2%。相比之下,Yearn Finance 在 Polygon 生態中的 TVL 排名第28位,僅約為 242 萬美元。顯然,從 Aave 團隊的視角來看,該提案實際上是利用 Aave 平臺上的資金為其他借貸協議創造收益,而 Aave 本身不僅無法從中獲益,還要承擔由此帶來的資金安全風險。


Polygon 社區早前發佈了一項爭議提案(圖源:https://forum.polygon, 2024.12.12)

目前來看,Allez Labs 與 Morpho 和 Yearn 發起的提案也大概率不會通過,而 Aave 是否會正式撤出 Polygon 生態仍然不確定。如果真的發生,Polygon 上的 TVL 將跌破 6 億美元,不僅難以支撐 Pre-PIP 改進提案中提到的 10 億美元資金儲備目標,原定的收益生息目標也無法完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多個環節亦會受到衝擊(比如治理代幣的市場價值、活躍用戶數量等)。甚至可預見,這一連鎖反應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遠超 7000 萬美元,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從結果來看,該提案的合理性確實存在不足;但另一方面,雙方立場的對立本質上源於各自站在自身用戶利益的角度考量。原本的生態合作伙伴走向分歧,反映出潛在的深層次矛盾,或許需要回溯 Polygon 近年來的生態發展路徑,才能更全面地揭示這一爭端的根本原因。


AAVE 和 Yearn 在 Polygon 上的鎖倉總價值對比(圖源:Polygon - DefiLlama

持續升級的生態

A. 協議架構升級

2023 年 6 月,Polygon 宣佈推出升級方案 Polygon 2.0,旨在通過引入零知識技術驅動的 Layer 2 鏈網絡,並通過創新的跨鏈協調協議實現統一。該網絡設計支持幾乎無限數量的鏈,跨鏈交互能夠在無需額外安全或信任假設的情況下安全且即時地完成,以建立長期去中心化的治理。

隨著 Polygon 2.0 的推進,原生代幣從 MATIC 升級為 POL。POL 被設計為第三代原生資產,即超生產力Token,允許持有者驗證任意數量的鏈,而不會犧牲安全性,並在每條鏈上執行多種角色,比如生成零知識證明和參與數據可用性委員會 (DAC),旨在為驗證者提供多重激勵。

B. 治理機制創新

2023年7月,Polygon Labs 提出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治理框架,旨在實現所有 Polygon 協議和生態系統的去中心化所有權與決策體系。該框架明確了三大治理支柱:核心協議治理、系統智能合約治理和社區資金治理。同時,框架還引入了多項創新機制,包括“生態委員會”,主要負責系統智能合約的升級和維護,社區資金治理則致力於為有潛力的生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C. 技術與產品佈局

在擴展業務版圖方面,Polygon 多次引領技術創新、拓展產品佈局,致力於推動零知識技術的發展。例如,2024年7月,Polygon 發佈了 ZK 證明系統工具包 Plonky3,該工具具備在主權鏈網絡中統一流動性的能力;隨後在2024年10月,Polygon 又推出了實現其多鏈網絡願景的重要組件 AggLayer,通過聚合鏈間流動性,吸引更多開發者和項目加入其生態系統。

最引人注目的,是基於 Polygon 的去中心化預測市場 Polymarket,其在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表現尤為亮眼,憑藉對選舉結果的精準預測,吸引共超過 37 億美元的投注額,成為鏈上預測市場的標杆案例,體現了 Polygon 在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和生態佈局上的綜合實力。


2024年 Polymarket增長趨勢(圖源:https://www.bitget.com

趨於低迷的現狀

如前文所屬,Polygon 專注於技術創新,特別是在零知識證明方面,在市場中有其獨特地位,以底層架構的搭建和技術升級來驅動項目,邏輯上本無可厚非。然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非顛覆性的技術突破已難以成為項目的核心優勢,因此對於像 Polygon 這樣執著於技術創新,或希望通過整合重塑品牌的老牌公鏈而言,無疑是一種適應性不足。

如今,最能吸引用戶的往往是項目的收益分潤機制,Polygon 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推動相關改進,但受到生態內項目資源有限的制約,其進展仍顯乏力。就鏈上數據來看,Polygon 每日產生的交易費用僅數萬美元,其收入規模很難激發用戶興趣。如此,Polygon 社區才開始提議一些有風險的治理方案,試圖提高平臺收益。然而,此類舉措在推動生態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爭議,比如引發了前述 Aave 的公開指責,以及近期 Lido 等生態夥伴的相繼退出。


近一年POL代幣價格走勢(圖源: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olygon/

Polygon 生態最繁榮的時期出現在 2021 年 6 月,當時 TVL 總量高達 92.4 億美元,是當前水平的 10 倍。隨著時間推移,Polygon 的 TVL 曲線持續下滑。從 2022 年 6 月起,TVL 長期維持在約 13 億美元的水平;2023 年後,TVL 一度跌破 6 億美元; 2024 年後,市場有所回暖,但 Polygon 的 TVL 大部分時間仍低於 10 億美元。截至 2025 年 1 月撰稿時,TVL 為 9.3 億美元。

當前代幣表現同樣欠佳,2024 年 3 月至 11 月,POL 代幣價格並未跟隨比特幣等主流資產的上漲趨勢,反而持續下跌,全年跌幅約 77%。儘管自 2024 年底以來,價格有所回溫,截至撰稿時,POL 價格已反彈至約 0.47 美元,但較於近 3 美元的歷史高點,仍需上漲約 6 倍才能追平。

瓶頸與挑戰

隨著加密行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早期通過單一技術優勢獲得競爭力的模式已難以為繼。Polygon 曾憑藉“以太坊擴容”這一明確定位獲得廣泛關注,但隨著行業變革步伐的加快,例如以太坊自身的升級(The Merge 和 Danksharding 分片技術)以及 Layer 2 解決方案的多樣化,Polygon 的非顛覆性敘事逐漸失去吸引力,缺乏新的市場定位,因而在用戶心智中的地位逐步弱化。

其次,Polygon 在收益分潤機制方面較其他公鏈表現不足,導致用戶傾向於選擇激勵更豐厚的平臺,加快了用戶活躍度的下降。儘管 Polygon 也曾通過 MATIC 代幣激勵計劃吸引開發者部署 DApp 並進行平臺引流,但這些計劃主要集中於項目初期,缺乏後續的持續性與創新性設計。隨著激勵力度的逐步減弱,用戶在 Polygon 生態中難以獲得有吸引力的收益,從而削弱了其投資和持續參與的意願,導致平臺難以維持用戶粘性、推動長期生態繁榮。


Polygon PoS活躍地址自2024年中大幅減少(圖源:https://polygonscan.com/chart/active-address

Polygon 作為以太坊的擴容方案,一直試圖平衡與以太坊主網的協作關係。然而,隨著以太坊技術的不斷升級,Polygon 的定位逐漸變得模糊——既需要依託與以太坊的深度協作吸引其用戶,又希望通過差異化發展建立自身的獨立競爭力。可見,如何重新明確市場定位,正在成為 Polygon 當前亟需解決的新課題,也是煥發項目活力、實現突破發展的重要契機。

未來破局之道

A. 明確市場定位,保持競爭優勢

Polygon 的最初願景是成為以太坊鏈上首個 Layer 2 解決方案聚合器,構建一個模塊化且通用的擴容框架。目前,Polygon 已在零知識證明(ZK)技術領域展開多項佈局,包括推出 zkEVM、Polygon Miden、Polygon Zero 和 Polygon Nightfall 等創新產品。展望未來,Polygon 應進一步深化 ZK 技術的研發與落地,同時優化開發者工具,如 Polygon Edge 和 Supernets,降低開發門檻,以吸引更多開發者在其生態中構建應用。這將有助於其保持技術與生態的獨特性,並進一步鞏固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

B. 優化收益分潤機制,提升用戶粘性

在區塊鏈網絡中,收益激勵對市場參與者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對於開發者,Polygon 應提供長期支持,包括定期撥款、技術協助和市場推廣資源,以吸引更多優質的 DApp 部署在其網絡之上。

此外,Polygon 可以借鑑其他公鏈的成功經驗,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收益分潤模式,如引入動態收益分潤模型,根據用戶的活躍度和貢獻度分配激勵,或分階段實施激勵政策,從而通過持續收益鼓勵長期參與。同時,結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治理模式,賦予用戶更多的決策權,例如允許社區共同決定激勵分配的優先項目,增強系統用戶的粘性和參與感。

C. 深化生態合作,增強網絡效應

在 DeFi 領域,Polygon 應繼續深化與 Uniswap、Aave 等頭部項目的合作,作為生態核心應用,不僅有助於鞏固其在 DeFi 賽道的優勢,還能吸引更多新用戶和開發者加入生態。同時,積極推動應用場景的多元化佈局,探索更多高增長領域。以去年的爆款項目 Polymarket 為例,其成功破圈展示了創新應用對生態擴展的巨大潛力。未來,Polygon 可將重點放在鏈遊、元宇宙以及現實世界資產(RWA)等領域,進一步拓展其生態版圖,例如嘗試打造專屬的 Web3 遊戲平臺。

本文結語

Polygon 的發展體現了區塊鏈項目在生態拓展上的潛力,亦凸顯了行業進入成熟期後的新挑戰:如何在差異化競爭中維持市場優勢?作為老牌擴容方案,Polygon 或許需要在穩定現有技術的同時,重審其在行業格局中的定位。未來的關鍵在於,創新現有的收益分潤分配模式,打造用戶與開發者共贏的生態閉環:既具備激勵吸引力,又能兼顧系統的安全性。在市場紅利逐漸稀釋的今天,只有找準差異化突破口,以更敏銳的戰略部署迴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重新煥發生態活力——這不僅是 Polygon 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所有傳統公鏈在邁向成熟階段中需要面對的共同挑戰。

Author: Smarci
Translator: Sonia
Reviewer(s): Pow、Edward、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le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Start Now
Sign up and get a
$100
Voucher!